近日,《中国乡村振兴监测报告2024》正式发布,北京市海淀区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成绩斐然。数据显示,2023年海淀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指数高达79.58,在全国区县中位列第39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于北京市13个涉农区中更是独占鳌头。这般成绩背后,藏着怎样的“海淀密码”?又将为乡村未来发展提供哪些有益借鉴?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的创新引擎强势轰鸣。海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校云集,可谓是科技资源的“富集地”,智慧农业得以在此“生根发芽”。从播种到收割,现代科技手段为农业生产安装了全程“智能导航”,提升了农业生产自动化与精准化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催生无土栽培、植物工厂等新型产业形态,突破传统土壤种植限制,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借科技“东风”,以创新工艺与保鲜技术延长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通过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多管齐下,全面振兴的战略矩阵紧密交织。海淀区政府出台的“政策大礼包”,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政府为社会资本和乡村产业“牵线搭桥”,点燃乡村经济活力;坚持“引凤来栖”与培育“新农人”两手抓,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不断灌注乡村发展“新鲜血液”;持续加强宜居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污水处理等条件,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乡村典范,有效提升乡村“颜值”与居民“幸福感”。
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的未来蓝图徐徐铺展。在海淀,“农业+”这把“万能钥匙”不断催生产业融合新模式,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增值空间。“农业+旅游”让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活”起来,樱桃采摘、西山文化等特色农业旅游线路吸引群众前来“打卡”,带动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农业+教育”为学生开辟了社会实践新天地,例如举办“体验劳动教育,发展农业强国”为主题的中小学生农业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农业+康养”打造出乡村康养的“世外桃源”,如海淀区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体验康养新发展 引领海霞再生辉”活动,让“银龄”一族近距离感受着文旅农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城乡一体,新局之下的必然走向清晰明朗。在新的城乡格局下,海淀奏响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交响曲”,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局面。海淀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等,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依靠“村村通”“数字海淀”等工程,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优质公共服务也能“下乡入户”,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同时,“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乡村“进军”,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未来,海淀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而海淀经验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共同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赵益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