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赞歌激昂时代脉搏,家乡的祝福唱响深切情怀。舞台之上,传统与现代热烈相拥,乡土与时代深情共鸣。在第36届北京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的优秀汇演节目中,四区风情交织的舞蹈串烧与压轴登场的尾韵合唱,正是这华彩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幕后,聆听精彩背后的匠心故事,感受那份源自乡土、归于时代的真挚情怀。
节目:舞蹈串烧——《鼓韵金丰》《江南谣》
《水韵妫川》《吉祥四季》
多元京韵:四区风采织就交融画卷
节目舞蹈串烧《鼓韵金丰》《江南谣》《水韵妫川》《吉祥四季》以“京韵多元风”为主题,将四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巧妙串联,每一个动作、每一帧画面都仿佛在诉说一方水土的动人故事,四区风采在融合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多元交融的京郊文化画卷。
门头沟区的太平鼓《鼓韵金丰》以激昂的红绸鼓点拉开序幕。京西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在2006年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演出在保留传统击打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台语言,让古老的太平鼓焕发出新的活力。
紧接着,丰台区的《江南谣》将观众带入江南水乡的诗意画面。编导兼领队张杰分享创作心得:“我们通过古典舞身法和手持荷叶道具的翻转动作,生动再现荷叶在微风中的摇曳姿态。这支舞蹈最大的特色是将广场舞的活力与江南文化的含蓄完美结合,既保持群众参与性,又提升艺术表现力。”
延庆区的非遗舞蹈《水韵妫川》则进行了创新融合,将传统旱船文化与地域妫河文化、妫水女形象元素巧妙结合。通过新编曲和新手法,让老民俗焕发出新的舞台生命力。密云区的《吉祥四季》以蒙古族安代舞风格亮相,编导兼领队刘映含表示:“我们想借助这支祈福舞蹈祝福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和第36届北京农民艺术节圆满成功,为农民朋友的四季丰收祈愿。”
舞蹈串烧完整节目欣赏
节目:尾韵——合唱
《乡村有约》《家乡美》
歌咏时代:双曲联唱谱绘振兴新声
演出压轴节目——合唱《乡村有约》《家乡美》将整场汇演推向高潮。《乡村有约》既保留泥土芬芳,又充满时代朝气,以欢快热烈的基调融入传统器乐元素,谱写新时代的丰收赞歌。作品以麦浪翻涌、瓜果满仓的意象展开,巧妙穿插电商直播卖土特产等鲜活场景,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展现“品四季乡韵 绘百千丰景”主题。科技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传递出“共同富裕”的温暖内核,生动反映了当代农村的新面貌。
随着全体演员和现场观众共同唱响《家乡美》,艺术节汇演氛围达到最高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了全市“三农”工作者共同建设美好家乡的信心,展现了首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图景,表达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决心。
尾韵合唱完整节目欣赏
“乡村大舞台”:
京郊大地绽放时代华彩
舞动京郊,风情万千,水墨江南的灵韵碰撞延庆旱船的欢趣,门头沟太平鼓的铿锵交融蒙古舞的豪迈,共同描绘出一幅多元交融的京郊风情画。这些来自基层的文艺作品,既扎根传统土壤,又焕发时代光彩,展现了北京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力。
来自密云区文化馆舞蹈团的编导兼领队刘映含介绍,他们的团队已成立十余年,一直致力于群众文化活动,“我们的团员来自密云区各界,都是舞蹈爱好者。通过舞蹈,我们不仅锻炼身体,更传承文化,表达对京郊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场汇演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从非遗创新到地域文化表达,从传统祈福到现代赞歌,每个节目都凝聚着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彰显了乡村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随着一个个充满乡土气息又富有时代感的节目轮番上演,后台探访让我们看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到了京郊基层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创新,对家乡土地的深情与祝福。这场汇演,正是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生动剪影。丰收不忘奋斗,乡情汇聚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京郊热土上,首都乡村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