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清脆的快板,敲响市集的热闹烟火气;一曲淳朴的村歌,唱出乡土的深情厚谊;一阵激昂的鼓点,奏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强音。第三十六届农民艺术节“乡村大舞台”精彩演出背后,是一个个对乡土文化充满热爱的创作故事。今天,让我们走到幕后,聆听这些作品从萌芽到绽放的动人历程。
《逛北京优农市集》
把烟火市集“搬”上舞台
北京天弘艺术团带来的情景快板《逛北京优农市集》,巧妙融合戏剧表演、说唱与舞蹈等多种形式。节目通过主播王小微与水果、蔬菜、肉禽摊主的生动互动,展现“百千工程”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文明乡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活力。同时,节目也体现出产销对接与城乡融合的新成果,以轻松热闹的互动传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民生温度,激发观众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心。
主创团队将北苑路88号市集那种热闹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以意象化的手法搬上舞台。编导杨博栋坦言,创作前期,团队经过多次讨论,探索如何更好地呈现市集场景。最初考虑使用传统快板,但担心形式略显单一。后来主创团队经过头脑风暴,决定采用“擂台赛”的形式进行呈现。团队选出水果、蔬菜、肉禽三类农产品代表,每类由一位演员登台“打擂”:水果代表突出产品的鲜甜可口,蔬菜代表强调安全优质,肉禽代表则讲述其营养与滋补价值。三种元素通过擂台形式有机结合,并融入传统快板与流行说唱的风格,辅以轻盈灵动的舞蹈,最终形成这台独具匠心、节奏明快的舞台作品。
《村歌联唱》
在歌声中守护传承乡土记忆
四首村歌联唱《美丽的豆各庄》《卖饺子》《风吹麦浪》《怀柔请你来》,生动展现了京郊地区多样的风土人情,也传递出乡亲们对家乡的深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折射出乡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和谐共鸣。
其中,顺义区张镇民歌《卖饺子》是一首充满京味特色的作品。据顺义区张镇中学音乐教师、顺义区级非遗项目张镇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高长明介绍,采集《卖饺子》的过程颇为有趣。2006年,他们录制了由雁户庄村村民吴淑珍老人演唱的版本,但当时老人只唱了第一段。2017年张镇人民政府打造《张镇民歌》这张文化名片,高长明将后期制作的作品小样播放给母亲听,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张镇人,她激动地指出:这首歌其实还有一段。高长明在母亲的回忆中亲自补全了第二段歌词,使作品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如今吴淑珍老人已81岁高龄,身体依然硬朗。2023年,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打起锣鼓唱起歌》对张镇民歌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再次邀请吴淑珍老人演唱。高长明母亲回忆,《卖饺子》歌曲取材于张镇地区的真实故事,讲述的是解放前一位新婚男子离家从军,解放后归来见到妻子在路边卖饺子,二人通过问答对话相认的情节。歌曲中的对白设计正源于此。男子在买饺子时提出的问题,实则隐含了对家人安危的牵挂与岁月变迁的忐忑,而妻子的应答则一一化解其心中忧虑。
如今,《卖饺子》也深受张镇中学学生们的喜爱。高长明在教唱之前,总会先为孩子们讲述这首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传统民歌在年轻一代中传唱同时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鼓韵三合》
京津冀特色乐器对话
奏响“协同发展”旋律
节目主创人于娜介绍,器乐节目《鼓韵三合》是以中国鼓为核心的音乐融合表演,通过京津冀三地特色乐器的对话,展现文化协同发展的时代主题。
节目以象征祖国心脏的中国鼓为根基,六面小鼓恰似跃动的心跳,更化作灵动的音符流淌其间,将北京京胡的悠扬、天津三弦的醇厚与河北唢呐的嘹亮巧妙串联,让三地音韵在节奏中交融生辉。作品既坚守传统韵味,更以打破地域界限的旋律碰撞实现突破性编排,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主题,奏响三地文化交融共生的时代强音。
北京京胡的弦音悠远,如胡同深处传来的古韵,庄重中透出典雅;天津三弦音色厚实,演奏风格热情奔放,仿佛带人走进天津的茶馆与码头,感受市井生活的鲜活气息;河北唢呐则音色洪亮,时而气势如虹,时而细腻婉转,将燕赵大地的豪迈与深情融为一体。《鼓韵三合》的精彩,正在于通过乐器对话实现三地音乐语汇的有机融合,展现出一幅音画相生的协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