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万亩良田,楼内拥有全国先进的分子育种仪器和设备,短时间可精挑细选出最具优秀性状的种子,从而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够活力满满地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去。2021年10月,在于家务乡,本市最大的种业科技科研楼、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标志性建筑——研发中心项目建成并正式投用。目前,高通量分子育种技术服务平台等率先入驻,科研工作开始运转。未来,研发中心可满足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和种业行业对现代育种技术、检验检测、成果交易转化等方面服务需求……
科技农业已经成为于家务乡新的代名词。
“十三五”时期,于家务乡坚持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高标准,突出科技农业与田园风貌两大特色,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乡党委、政府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双轮”驱动。获得“首都环境样板单位”“首都森林城镇”“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北京市体育特色乡镇”等称号。
2021年8月13日,市委书记蔡奇就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到于家务乡检查调研。走进科技小院和村民家中了解“庭院经济”发展情况,对设立垃圾分类红黑榜、户户有家训等做法表示肯定。走进神州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了解航天工程育种、分子精准育种等方面创新成果。蔡奇强调,要把现代农业发展得更好,要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打造种业创新高地,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于家务乡作为少数民族乡,要争做民族团结模范。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要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乡村建设得更美,更好承接城市副中心功能辐射和外溢。市委书记蔡奇对于家务乡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全乡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1年12月6日至9日,通州区第七次党代会隆重召开,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打响国际种业科技园品牌,建设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加大对南部四乡镇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南部四乡镇现代田园综合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任务目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于家务乡按照蔡奇书记调研指示精神和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牢牢抓住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机遇,以打造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北京市民族团结示范乡、副中心美丽乡村新典范为重点,高质量推动科技农业小城镇建设,打造种业硅谷、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打造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
2021年5月26日,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开幕,这已经是在于家务乡举办的第十届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累计展示新品种2万余品次。
近年来,北京市把高质量发展现代种业,放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层面,紧锣密鼓、驰而不息布局落子。
2011年7月,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作为科技部和北京市共建的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重要功能区正式挂牌成立。
至此,一场种业“革命”在于家务乡悄然打响。
经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3万亩永久育种基地、高通量分子育种服务实验室入驻、本市最大的种业科技科研楼投用……经过十年的奋斗与探索,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唯一的农业特色园区,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已经颇具气象。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漫步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气息浓郁,航天育种企业、花卉研究基地、蔬菜技术研究中心等星罗棋布,“国家种业硅谷”“科技农业小城镇”等标识也随处可见。十年时间,园区已吸引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4家高校院所和法国利马格兰、垦丰、京研益农等60余家企业入驻,引进硕士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人,博士以上80人。同时,培育孵化澳佳生态、方圆平安、神舟绿鹏等科技型企业10余家。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种100余个,系列蔬菜新品种被全国大面积推广,京春娃2号、京葫36号打破跨国公司对春白菜和西葫芦的长期垄断,为阻击跨国公司对国内蔬菜种业的冲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于家务乡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在调结构中稳增长,不断夯实经济根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税收总额约42亿元,同比“十二五”增长5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引入森德、阳光印易等多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增税收1.48亿元。成立乡土地联营公司,明确了发展思路与经营模式,集体经济蓄势待发。
2020年,在北京市委统战部牵头推动下,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师生和科研人员们来到果村、富各庄村成立“科技小院”,走进田间地头,送技术、抓培训,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让科技的“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
农民要增收,科技要赋能。在种业园区发展带动下,科技农业创新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利用“科技小院”技术支持,优质蔬菜种植和庭院经济展现新活力,被誉为“京郊芹菜第一村”的果村,芹菜种植产业项目荣获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富各庄村探索发展庭院经济,摸索形成了“研、议、试、产、销”菌菇种植全流程发展模式,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支撑。
“十四五”期间,于家务将深入落实国务院种业振兴战略行动,依托城市副中心发展大局,做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种业创新高地为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高端种业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加速推进城市副中心现代化生鲜农产品直供中心建设,力争运行后实现农产品的百亿规模交易。打造集农业观光、科技体验、会展服务、农产品体验式销售于一体的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等多姿多彩的特色农业,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的“桃花源”。统筹用好集体建设用地,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果村芹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打造国家现代种业创新中心和副中心现代农业产业示范乡镇,促进乡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共享副中心发展成果,绘就生活富裕新画卷。
党建引领乡风文明
打造北京市民族团结示范乡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蔓延全国。于家务乡及时发现并集中隔离崔各庄村3名确诊病例,第一时间切断一切传染途径,做到群众、工作人员“零感染”。
新冠疫情暴发后,于家务乡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建指挥部,展开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密集调度、精准施策,构建起“点线面”网格化立体防控体系;机关干部、村(社区)志愿者1100余人参与一线值守,累计摸排2万余人、核酸检测5万余人次,接种疫苗8.9万余剂次,抗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农村工作,关键在党。近年来,于家务乡始终坚持“党建强,则一强百强”的工作理念,以党建引领,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基层组织建设坚强稳固。率先在全区圆满完成了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并实施“归雁工程”,招录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生活在本乡的村官,进一步优化了村级“两委”班子队伍,为基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劲保障。
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等主题教育,全面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党课进村”“党员微课堂”“德美家园党旗红,美丽乡村争先锋”等主题活动,引导全乡党员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担当作为,作风建设不断向善向好。
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接诉即办”纳入乡、村两级“一把手”工程,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全力推动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截至目前,有效解决群众诉求9627件,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
50对金婚夫妇代表共聚一堂,忆往昔相伴岁月,话今朝幸福生活,于家务乡已经连续11年举办金秋话金婚活动,每年为全乡500余对金婚老人送去祝福。
作为全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于家务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挖掘民族乡特色和文化内涵,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乡域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十三五”期间,于家务乡持续开展“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完成全乡9000余户家风家训提炼工作。打造“德美于家务”孝亲文化品牌、出版文史书籍《孝和于家务》、打造以仇庄村为典型的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获得“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吴寺村95岁的老人郝荣桂,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乡领导为她送上慰问和祝福。于家务乡从2011年开始为老人发放重阳节慰问金,近五年累计为65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1654.9万元。建设完成9家养老驿站和5家助餐点,60岁以上老人可以享受“爱心早餐”,老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明显增强。
乡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也不断优化,新增普惠幼儿园4所,教育条件和校园周边环境有效改善。于家务中小学民族团结和国学特色教育效果明显,教学质量位于全区乡镇中学前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环境升级改造,医疗卫生服务稳步提升;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计划,被评为“北京市体育特色乡镇”。
“十四五”期间,于家务乡将继续以组织建设为抓手,开创党建引领新局面。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突出政治功能,树立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发展,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继续以“孝德”文化为抓手,深化家风文化建设,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发扬“孝德立家、创新立业、生态立乡”的于家务精神,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功能,巩固移风易俗成果,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深化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民族团结示范乡。
治理有效生态宜居
打造副中心美丽乡村新典范
油松、银杏、玉兰等乔灌木高低组合、错落有致,曲折蜿蜒的人行步道穿插全园,色彩鲜明的“手绘”文化墙点缀其间……在枣林村村口,昔日的腾退闲置土地摇身变为绿植葱翠、色彩缤纷、景观别致的“休闲公园”。近年来,于家务乡深化编制乡域国土空间规划、街区控规方案、村庄规划,实现城乡规划体系全覆盖,为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疏整促”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空间秩序和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中心区、次中心区组团城镇化有序推进,于家务西里社区、渠头永济社区已形成规模,水电气暖等市政配套设施基本完善。首都环线高速公路顺利完工,采林路、张凤路周边景观全面提升,凤港河滨河路获评“全国四好农村公路”。五年来,累计投资1.38亿元,完成全乡80条道路、9座桥梁的大修工程,乡村公路路网养护总里程达183公里,区域交通联络性和便捷性明显增强。
乡村振兴从美丽乡村建设开始。自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至今,于家务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围绕城市副中心战略功能定位,坚持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优先,把绿色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家务乡建设全过程,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蓝绿交织、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典范。
2021年,全乡23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第一批9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完工,第二批14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结合区域地形地貌、人文积淀、产业特色,全面开展仇庄、南三间房、富各庄、南刘庄、吴寺、枣林6个示范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逐步增强村庄整体功能示范作用。在建立健全“日维护、周检查、月考核”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巩固和扩大创城、创卫成果,居民生活环境极大改善。
如今,于家务乡顺利通过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验收,南三间房、富各庄、吴寺被评选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富各庄“垃圾分类红黑榜”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广。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全乡56座公厕、871座户厕提升改造工程。评选出美丽庭院487户、最美庭院19户,全乡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乡域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荣获“首都环境样板单位”。
作为全区第二个“首都森林城镇”,于家务乡积极开展平原造林和生态景观廊道绿化工作。持续推进扬尘管控精细化治理,彻底完成煤改清洁能源任务,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改善率为46%;先后完成红旗渠、胜利渠等4条水系黑臭水体治理、于家务中心公园、东南郊湿地公园二期建设,“十三五”期间年平均氨氮改善率28%,总磷改善率30%;先后完成8459亩平原造林以及多项绿化改造工程,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31%。乡域内9家单位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14个村庄被评为首都绿色村庄,3个村庄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空气质量、水体环境、绿色空间范围明显提升。
“十四五”期间,于家务乡将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构建基层治理新体系,实现基层治理机制与服务群众机制高效融合。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彻底补齐村庄道路、绿化、文体设施等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营造森林、水系、农田、村庄相互交融的生态景象。系统推进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落实,构建蓝绿交融、相互渗透的生态空间,构筑城市副中心生态屏障,更好承接城市副中心功能辐射和外溢。因地制宜建设体现京韵农味的美丽乡村,打造生态宜居新格局。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未来,于家务乡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蔡奇书记调研指示精神,将思想统一到通州区第七次党代会和区两会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全面打造全国种业科技产业集聚区、北京市民族团结示范乡、副中心美丽乡村新典范,高质量推动科技农业小城镇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形成“一区、一镇、一集群”(“一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一镇”打造科技农业小城镇;“一集群”打造以种业为引领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种业硅谷、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