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夏玉米正值苗期。据北京市延庆昆虫雷达监测站和各监测点信息,棉铃虫出现迁入高峰期,单日诱蛾量最高3936头,累计诱蛾达17500头,多为后半夜迁入;房山智能虫情测报灯累计诱集二点委夜蛾2805头,明显高于去年。另外,田间调查发现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幼虫零星发生,虫量分布不均,部分地块虫量较高,田间出现枯心苗现象。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提醒玉米种植户加强调查,做好玉米苗期害虫的识别与防控。
一、主要害虫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一)二点委夜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8~11 毫米,雌虫略大于雄虫。体灰褐色,前翅灰褐或黄褐色,环形纹为暗褐色点,中剑纹为黑色三角形或菱形斑,肾形纹由黑点组成边缘,外侧中凹有白点,翅外缘端部有7~8个黑点排成一列。
卵散产,呈圆形馒头状,宽 0.5 毫米,上有纵脊;初产时淡青色或淡乳白色,逐渐变褐,孵化前上半部变为暗褐色至黑色。
幼虫5~ 6 龄,老熟幼虫黑褐色或灰褐色,体长14 ~ 20毫米。头部黄褐色,胸部灰褐色,背部两侧各具1条深褐色边缘灰白色的亚背线,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白色,体表光滑;每节腹背前缘隐约可见V形纹。
为害特点:幼虫咬食刚出的嫩叶,形成孔洞。2~3叶期,咬食玉米茎基部,把幼苗从根部咬断死亡;3~6叶期,蛀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4毫米孔洞,导致玉米心叶萎蔫枯死;7~10叶期,咬食玉米根,造成倒伏。为害重时可造成大量缺苗,严重减产。
图1 二点委夜蛾幼虫及为害状
(二)甜菜夜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8~12 毫米,灰褐色,头、胸有黑点;前翅有明显的粉黄色环形纹和肾形纹,具黑边;前翅外缘有 1 列黑色的三角形小斑。
卵圆球形,白色,成块产于叶背或叶面,上面有黄褐色绒毛。
幼虫体色由绿色到黑褐色,背线有或无;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各节气门上方有圆形白斑。
为害特点:1~2 龄幼虫聚集在心叶或叶背卵块处为害,啃食叶肉,留下白色的表皮,形成“天窗”。3 龄后开始分散为害,叶片被咬成不规则的缺刻或孔洞。严重时能吃光叶肉,仅留下叶脉。
图 2 甜菜夜蛾幼虫及为害状
(三)棉铃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14~20 毫米。雌蛾头胸部及前翅红褐色或黄褐色,翅反面常有红褐色或砖红色斑;雄蛾头胸部及前翅常为青灰色或灰绿色,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 7 个小白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 2 个相连的白斑,前缘中部有 1 个褐色月牙形斑纹。
卵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或浅苹果色,后变成黄白色,并出现浅红色带,即将孵化时变成紫褐色,顶部黑色。
幼虫可分为 5~6 龄,体色变化大,初孵幼虫青灰色,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长而尖的小刺。末龄幼虫体长 40~50 毫米,头黄褐色有不明显的黄褐斑纹,腹部第一、二、五节各有两个明显的毛瘤,气门上方有 1 条褐色纵带。
为害特点:以幼虫取食叶片形成孔洞或缺刻状,有时咬断心叶、嫩尖。在玉米叶片上虫孔和玉米螟为害状相似,但是孔粗大,边缘不整齐,常见粒状粪便,幼虫还可转株为害。穗期可将果穗顶端花丝全部咬断,造成“戴帽”现象,蛀食籽粒,并诱发玉米穗腐病。
图 3 棉铃虫幼虫及玉米苗期为害状
二、防控技术
(一)农业防治
小麦收获后未灭茬的地块,及时清理播种行的麦秸和麦糠,破坏二点委夜蛾幼虫栖息环境;及时防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部分杂草上的幼虫。
(二)物理防治
鳞翅目害虫成虫发生期,采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也可采用性诱剂、食诱剂进行诱杀,压低成虫数量。
(三)药剂防治
应抓住幼虫低龄期尽早防治,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等苗期鳞翅目害虫可结合防治。宜在早晨或傍晚施药,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每亩地对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注意淋透植株;或选用噻虫·氟氯氰拌土撒施防治二点委夜蛾,要均匀一致,注意不漏撒,不重复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