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根据成虫数量、气象因素和寄主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2025年本市二代粘虫总体轻发生,贪青晚熟麦田的下茬玉米或临近麦田的玉米田发生风险较高,为害盛期预计为6月底7月初。近期,我市小麦陆续收获,建议各麦区密切关注麦田幼虫发生情况,严防粘虫对夏播玉米造成为害。
二、预测依据
(一)一代成虫迁入早但总量较低
5月份以来,黄淮海地区一代成虫呈现峰期早、蛾量高的特点。北京市粘虫始见期为5月9日,比去年偏早9天。延庆昆虫雷达监测点高空测报灯累计诱蛾369头,比去年同期(354头)略偏多,共2个蛾峰,分别为5月底和6月中旬。截至6月20日,本市3个杨树枝把监测点平均累计诱蛾量为44头,低于去年同期(95头)和常年同期(237.4头),主要迁入期在5月25日-30日。综合灯诱、昆虫雷达等各类监测数据表明,粘虫迁入本市时间早,但虫量偏低。
(二)麦田已见幼虫但虫量较低
6月17-20日全市开展普查,顺义、密云、通州查见幼虫,虫田率为19.2%,平均幼虫密度为0.12头/ m2,最高3头/ m2,2~3龄幼虫占比83.3%,虫田率和平均幼虫密度均低于去年(76.2%和3.2头/ m2),春玉米苗零星发现粘虫为害。
(三)天气和寄主对粘虫为害无不利影响
与常年同期相比,近期本市降水略偏多,气温接近常年。据北京气候中心预测,6月下旬降水明显偏少,气温明显偏高,存在极端高温天气;7月上旬降水略偏多,气温接近常年。除阶段性极端高温天气不利于粘虫产卵孵化外,其余气象条件对粘虫无不利影响。另外,当前田间春玉米生育期复杂,适于粘虫转移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