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植物保护 > 植物保护详情页

番茄检疫性有害生物科普系列之全球植物检疫警报下的头号“番茄杀手”——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番茄作为全球消费量最大的蔬菜之一,其种植和贸易网络覆盖五大洲。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往来,一些检疫性有害生物组成“番茄杀手”团正悄然威胁着番茄产业的安全。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番茄杀手”中的头号杀手——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病毒简历

  中文名: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英文名: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 TOBRFV

  出生地:2015年在约旦被首次发现,2017年在以色列被报道。

  外貌特征:病毒粒子呈杆状,长度约300纳米,直径约17纳米。

  分类地位: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是杆状病毒科烟草花叶病毒属的新成员。

  国际分布

  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35个国家有该病毒的足迹,其中包括6个位居世界前10位的番茄生产国和2个世界主要番茄种子生产国。

  寄主范围

  这个病毒可不挑剔,可危害植物种类较多。在自然条件下,可侵染番茄和辣椒。在实验室条件下,除模式植物本氏烟外,还能系统侵染茄科、苋科、夹竹桃科和菊科的30余种植物。侵染普通烟、心叶烟、毛叶烟、克利夫兰氏烟、澳可烟、黄花烟、三生烟、墙生藜、藜、千日红、一点红、茼蒿等植物并产生症状;侵染苋色藜、昆诺藜、曼陀罗、洋金花、矮牵牛和龙葵等植物无症状;但不能侵染马铃薯、茄子和西葫芦等植物。

  危害症状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杀手锏”是使番茄毁容,感染ToBRFV的番茄堪称“颜值灾难”。病毒侵染番茄叶片的主要症状为花叶、深绿色突起、叶片狭窄、叶脉黄化严重时坏死,花和果实数量减少;侵染果实时,果实上出现黄色或褐色斑块,果实变小、畸形、皱缩,果肩皱褶,成熟不均,严重的导致果梗坏死。侵染辣椒时植株发育迟缓,叶片上出现褶皱和黄色斑驳,果实畸形。

叶片花叶、深绿色凸起

果实出现褐色斑块

果实出现黄斑、成熟不均         果实表面变褐皱缩

  传播途径

  远距离传播: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堪称“种子刺客”,能潜伏在番茄和甜椒种子表皮甚至胚珠中,随跨境贸易悄无声息扩散,实现远距离传播,研究显示,受污染种子的传播率虽低至0.08%,但病毒外部的污染仍可导致田间病害的初始爆发,并且传统消毒手段难以根除,导致染病种苗成为“流动毒源”,其传播链条隐蔽且高效。另外,该病毒还可通过昆虫寄主熊蜂和鸟等途径进行远距离传播。

  近距离传播:日常田间管理如移栽、修剪、系绳、喷药、收获等都有机会传播病毒。也可通过劳作物资如衣服、鞋子、设备及工具等媒介携带病毒侵染传播。同时,杂草也会化身“病毒中转站”,成为田间侵染源。

  检疫措施

  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阻断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传播扩散,植物检疫从源头控制及早期预警对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阻断十分关键。

  2021年4月9日,番茄褐色皱果病毒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24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822号)决定将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增补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加强进境植物检疫。当前需加强相关检疫工作,如从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德国、土耳其、墨西哥、意大利和美国进口番茄和辣椒种子及种苗时,对方必须提供对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检测声明,ELISA或RT-PCR检测结果必须为阴性。

  强化种子、种苗带毒检测和监测。采购检疫合格的种子、种苗;番茄和辣椒育苗企业必须及时监测种苗是否携带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加强监测预警。在番茄和辣椒主产区应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疫情及时处置。加强精准高效检测技术攻关,早识别、早应对,建立“准确监测、早期预警、阻截防控”三道防线,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传播,

  选育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的有效手段,急需挖掘针对该病毒抗性基因,用于培育抗病的育种材料。

  最后,建议广大种植者在番茄生产中发现疑似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病植株,请立刻联系当地植物检疫部门。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