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赤须盲蝽(旧称赤须盲蝽)属于半翅目盲蝽科赤须盲蝽属,是小麦的一种偶发害虫,以成、若虫刺吸小麦叶片而形成为害。据全市病虫监测点数据,今年我市条赤须盲蝽发生期提前,发生范围较大,部分麦田条赤须盲蝽虫口密度较高,最高可达15头/m2,叶片被害症状非常明显。下阶段,条赤须盲蝽将陆续进入为害盛期,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提醒各小麦生产区,加强对条赤须盲蝽的识别与监测,适时采取药剂防控。
一、形态特征
成虫:身体细长,鲜绿色或黄绿色。头顶端向前突出,略呈三角形,触角4节,等于或略短于体长,红色。前翅略长于腹部末端,革片绿色,膜片透明。前胸背板梯形,小盾片三角形。足浅绿或黄绿色,胫节末端及跗节红色、红褐色至黑褐色。
卵:口袋形,白色透明,卵盖上具突起。
若虫:体形与成虫相似,共5龄,绿色或黄绿色,触角红色,略短于体长。3龄出现翅芽。
左:条赤须盲蝽成虫
右:条赤须盲蝽为害状
二、为害特点
条赤须盲蝽成虫、若虫刺吸叶片汁液或嫩茎及穗部,受害叶片出现黄白斑点,后逐渐变成典型的白色雪花状斑块,严重时叶片失水,顶端向内卷曲,全株生长缓慢。
三、发生规律
赤须盲蝽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卵在杂草茎、叶上越冬。4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第一代成虫于5月中下旬达羽化盛期。6-9月,条赤须盲蝽多在玉米田和禾本科杂草为害。越冬前转移至麦田为害,在叶鞘内产卵越冬。成虫在9:00-17:00间活跃,夜间或阴雨天多潜伏在植株中下部叶背面。在京津冀地区,条赤须盲蝽有2个为害高峰期,第一个时期在小麦越冬前,第二个时期为小麦灌浆期,2024年第二个发生期有所提前。
四、防控措施
(1)加强监测。麦田行走会导致条赤须盲蝽飞行,可粗略统计每平方米虫量,当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0头,且被害状明显时,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2)药剂防治。一般无需单独进行防控,结合中后期“一喷三防”进行兼治即可,药剂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吡虫啉等,靠近沟渠、道边的麦田加强重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