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冬小麦处于起身期,个别地块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以下简称“两病”)发生较重,病田率分别约为10%、30%,最高病株率均可达50%。综合田间发病情况、天气条件等,预计下阶段“两病”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但不同地块之间差异较大。市植保站提醒各小麦主产区加强“两病”相关监测调查工作,及时组织防治。
一、田间症状
1、小麦纹枯病
从幼苗期到拔节期均能发病,主要侵染茎基部和叶鞘。叶鞘感病先形成黄褐色近圆形病斑,逐渐扩大后形成云纹状。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黄白色,病斑如绕茎一周会引起整株枯死。病菌如向茎秆深层扩展,可导致穗部养分断绝形成枯白穗。病斑部位常长出灰白色菌丝体,以后纠结成团形成许多黄褐色近似圆形的菌核,大小如米粒,散生在病斑处。
2、茎基腐病
(1)烂种、死苗。种子带菌可导致种子在萌发前烂种;苗期受到侵染后,首先表现出茎基部叶鞘变褐,严重时引起麦苗发黄而死亡。(2)茎基部褐变。返青拔节后发病,可造成植株茎基部叶鞘及1~4个茎节变褐,严重时植株枯死,不能抽穗。潮湿条件下,发病茎节处可见到粉红色或白色霉层,后期枯死的植株茎基部叶鞘上可产生小黑点。(3)枯白穗。抽穗后发病严重的植株可产生枯白穗症状,籽粒瘪瘦甚至无籽。(4)穗腐。病原菌有时可侵染穗部,引起穗腐。
图1发病特征(左:小麦纹枯病;右:小麦茎基腐病)(摄影:张昊、张云慧)
二、发病特点
1、纹枯病
病菌的菌核或菌丝在小麦病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源。冬前和拔节孕穗期是田间两次发病高峰,被害植株上的新病斑可长出菌丝伸出寄主表面,向临近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此病发生与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冬麦播种过早、过密,冬前麦苗过旺或偏施氮肥造成麦苗徒长,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较重。秋冬气温高、次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未腐熟的带病残体作粪肥的,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小麦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
2、茎基腐病
小麦收获后病原菌残存于秸秆及病残体上,成为初次侵染源。病原菌一般从根部和根茎结合部侵入,侵染小麦主茎和分蘖茎,然后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扩展至小麦茎基部。连年种植小麦、秸秆持续还田、偏施氮肥、土壤免耕旋耕有利于发病。旱薄地、盐碱地发病严重,生长后期干旱可导致病情加重。
三、防治方法
当前要做好田间管理,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发病地块适时开展药剂防治。秋播时要结合农业防治、种子处理等措施综合防控“两病”。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播种期等确定播种量,防止因播种量过大造成麦苗过密,为病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施用腐熟肥料,强化平衡施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每2~3年深翻一次,深度25~30 cm。小麦孕穗后适当灌溉,可减轻茎基腐病发病。
2、种子处理。60克/升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每10千克用药5~6.67毫升,加水200毫升拌种;或采用30克/升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每10千克种子用药20~30毫升,加水200毫升拌种,可兼治黑穗病。
3、药剂防治。结合春季“一喷三防”在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时开始第一次防治,以后每隔7~10天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再次防治。以纹枯病为主的地块,优先选用噻呋酰胺或井冈霉素,也可选用丙环唑、己唑醇、戊唑醇、氰烯菌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以茎基腐病为主的地块可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丙环唑、氰烯菌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两病”严重地块,在拔节期要采取“大剂量、大水量、提前泼浇或兑水粗喷雾”的方法,确保药液淋到根、茎基等发病部位,切实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