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要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植物保护 > 植物保护详情页

作物生病不要慌,植物医生来帮忙-豇豆篇(二) ——豇豆锈病

  豇豆锈病是豇豆常见病害之一。

  1、症状识别

  豇豆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发生时也可危害叶柄、茎杆和豆荚。发病初期多在叶片背面形成黄白色小斑点,微隆起,扩大后形成红褐色疱斑,具有黄色晕圈,疱斑破裂后散放出红褐色粉状物,叶片正面的病斑褪绿。植株生长后期,病部产生黑色疱斑,含有黑色粉状物。豆荚染病与叶片症状相似,病荚所结籽粒干瘪。  

  2、发病规

  豇豆锈病由真菌引起,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温度23-27℃、相对湿度95%以上,寄主表面的水滴,是锈菌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豇豆感病生育期在开花结荚至采收中后期。高温、多雨、潮湿的天气,尤其是早晚露水重雾大有利于锈病发生。土质粘重、低洼和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及过量施用氮肥,都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栽培,春秋茬豆地要隔离,收获后立即清洁田园,清除并销毁病残体,减少病菌来源;加强栽培管理,调整好播种期,使收获期避开雨季、清沟。

  (2)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喷施,7-10天1次,连喷2-3次。

图片3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