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收忙,麦浪翻滚遍地黄”,随着小麦收获机缓缓驶出麦田,今年北京市“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圆满收官。据悉,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达45万亩左右,同比增长超 5%。面对随之大幅增长的秸秆量,北京交出了一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亮眼答卷——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在99%以上,昔日农业废弃物如今变身“绿色宝藏”。
“以前秸秆堆在田里,占地方还难处理,农忙时全家守着田头等农机,急得直上火!”看着自家麦田在收割机驶过后迅速恢复整洁,种植户李大叔满脸笑意,“现在可省心了!合作社直接带着联合收割机、打捆机来地里,小麦收完,秸秆也跟着‘打包’运走,一点不耽误种玉米!”
李大叔口中的变化,源于北京市创新推行的“小麦收割+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模式。该模式将传统收割与秸秆处理无缝衔接,秸秆不再是田间负担,而是成为养殖饲料领域的抢手货。
在房山区窦店村,新引进的全自动秸秆打捆机成为今年“三夏”的“明星装备”。该机具采用旋转切割喂入转子+拨草指+喂入叉+挡草指独特的喂入预压方式,不仅将草捆密度提升15%~20%,还实现了从“打小捆”到“打大捆”的升级。在宽和高固定的情况下,草捆长度可根据运输车尺寸灵活调整,最长可达3米,极大提升了集捆、运输和堆垛效率,同时降低了打捆绳用量等成本。
“以前三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一天就能完成。要是赶上雨天,秸秆被淋湿就不能喂牛了,新机具帮我们抢回了宝贵时间,肉牛的‘口粮’质量也更有保障。”窦店农机队许经理介绍道。
在窦店村,小麦秸秆与肉牛养殖、有机肥生产已形成紧密闭环,秸秆成为肉牛的重要饲料,牛粪经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加工后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回用于农田。这一“秸秆喂牛-粪便制肥-肥料还田”的“过腹还田”模式,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技术人员表示,目前全市已构建起以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一方面,通过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实现肥料化利用,改善土壤结构;另一方面,依托打捆收集技术,将秸秆广泛应用于牛场饲料、养殖垫料、食用菌基料等高值化产品,推动离田资源高效利用。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技术示范和社会化服务,充分调动合作社、企业和农户参与积极性,使“变废为宝”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秸秆及时离田不仅有效减少病虫害滋生,更保障土壤透气性,为后续玉米等作物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据了解,接下来,北京市将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装备研发、技术创新与模式推广,进一步提升秸秆离田高值化利用水平,深入打造秸秆多元应用场景及典型模式,让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北京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