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是唇形科、黄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北京的道地药材,其根部提取的黄芩素、黄芩甙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此外,黄芩也是传统中药衍生出的景观花卉品种,极具观赏价值,每年夏季花开时节,盛开出蓝紫色绚烂的花朵,一簇簇、一串串、一朵朵,勾勒出唯美的田园画卷。北京地区6~8月雨热同季,是黄芩夏播的适宜时节,为提升栽培效果,确保黄芩的产量和品质,现提出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如下。
一、选地与整地
黄芩性喜温暖、光照充足。成年植株能忍耐-30℃低温,耐干旱瘠薄,在荒山坡地均能正常生长,但怕水涝、忌连作。宜选择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不宜选择重黏土、砂砾土地块。可在幼龄果树行间以及退耕还林地的树间种植,但不宜在枝叶茂密、光照不足的林间栽培。
有条件的,在种植前施足基肥,推荐施用商品有机肥500~800千克/亩或腐熟农家肥3~5方/亩,配合施用复混肥料(N+P2O5+K2O≥45%)30~40千克/亩。商品有机肥和复混肥料以沟施为主,农家肥以撒施为主,之后深耕土地25~30厘米,耙细耙平,做成平畦备播,一般畦宽1.2米。
二、播种
6~8月等雨播种。大面积播种一般采用条播,行距30~35厘米,开沟深度2厘米,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0.5~1厘米,并轻轻镇压。每亩播种量0.5~1.0千克,因种子细小,为避免播种不匀,播种时可掺5~10倍细沙混匀后播种。如土壤湿度适中,15天左右即可出苗。小面积栽培,为实现精耕细作并提高产量,也可选择先在苗床中育苗后移栽。
三、田间管理
(一)间苗
幼苗长到4厘米高时,间去过密和瘦弱的小苗,按株距8~10厘米定苗。育苗的不必间苗,但须加强管理,除去杂草。在幼苗长至8~12厘米高时,选择阴天将苗移栽至田中,定植株距8~10厘米,移栽后及时浇水,以确保成活。亩定苗量1.8~2.3万株。
(二)中耕除草
在黄芩第1年生长前期,需进行2~3次中耕除草,包括在间苗和定苗时同步进行的第1次和第2次除草,以及在植株封垄之前进行的第3次除草。自第2年起,每年春季返青前,需耧地松土、清洁田园;返青后,视情况中耕除草1遍。生长后期,发现大草及时人工拔除。
(三)追肥
第2、第3年,黄芩返青后封垄前,于行间追施复混肥料(N+P2O5+K2O≥45%)30~50千克/亩,沟施覆土。
(四)灌溉排水
除出苗前及幼苗初期需保持较高水分外,黄芩一般不需浇水,但如遇持续干旱时要适当浇水。黄芩怕涝,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
(五)摘除花蕾
需要快速促成产量的,在抽出花序前,将花梗剪掉,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根系生长,提高产量;有观赏需求的,可保留花蕾。
(六)病虫害防治
北京地区常见病害有白粉病、根腐病等。以农业防治为主,秋后清园,清除带病的枯枝落叶,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生长期应及时疏沟排水,同时注意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轮作种植。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轮换用药并合理混用。根腐病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防治;白粉病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硫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七)留种
有留种需要的注意适时采收。黄芩花果期较长,7~9月共三个月,且成熟不一致,极易脱落。当大部分蒴果由绿变黄时,边成熟边采收,也可连果剪下,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置干燥阴凉处保存。
四、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黄芩种植2~3年后收获。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此时商品根产量及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均较高。选晴天采收,生产上多采用机械起收,也可人工起收。因黄芩主根深长,挖时要深挖起净,挖全根,避免伤根和断根,去净残茎和泥土。
(二)加工
黄芩根不应水洗,去除杂质和芦头,晾晒至半干,放入麻袋或用撞皮机撞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含水量应≤13%。避免过度暴晒,防止被雨水淋湿。加工场地环境和工具应符合卫生要求,晒场预先清洗干净,远离公路,防止粉尘污染,同时要备有防雨、防家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