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返青以来气象条件
小麦返青以来(3月8日—3月23日),麦区8站平均气温为10.1℃,较常年同期和去年同期分别偏高3.6℃和0.8℃;平均降水量为1.8毫米,常年同期为4.7毫米,去年同期为0.4毫米;日照时数为118.6小时,较常年同期(109.9小时)偏多8.7小时,较去年同期(138.4小时)偏少19.8小时。气温偏高、光照较足,利于小麦生长发育。
二、返青期小麦苗情
3月6~10日,市农技推广站组织各区对51个小麦监测点进行了返青期调查,结果表明,全市小麦返青期为3月8日,较去年提早1天,与常年一致;监测点平均总茎数为107万/亩,较去年和常年同期增加6.3和35.0万/亩,较越冬前增加15.6万/亩;平均单株分蘖2.7个,较去年和常年同期增加0.5和1.2个;平均单株次生根为4.9条,较去年和常年同期增加0.5和1.9条。
从苗情分类来看,返青总茎数大于等于100万/亩群体偏大的麦田占45.1%,较去年和常年同期及越冬前提高13.1、37.8和19.6个百分点,平均总茎数130.4万/亩、单株分蘖3.4个、单株次生根6.0条;80~100万/亩的一类苗占27.5%,较去年和常年同期及越冬前减少0.5、2.8和3.9个百分点,平均总茎数87.3万/亩、单株分蘖2.1个、单株次生根4.4条;60~80万/亩的二类苗占11.8%,较去年和常年同期及越冬前减少14.2、22.3和9.8个百分点,平均总茎数63.8万/亩、单株分蘖1.3个、单株次生根2.5条;小于60万/亩的三类苗占15.6%,较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较常年同期及越冬前减少12.7和5.9个百分点,平均返青总茎数为50.4万/亩、单株分蘖为0.9个、单株次生根为1条。
表1 2025年监测点返青期苗情与越冬前、去年和常年返青期比较
苗情分类 | 返青总茎数(万/亩) | 单株分蘖(个) | 单株次生根(条) | 苗情 占比% | 较冬前增减(百分点) | 较去年同期(百分点) | 较常年返青(百分点) |
≥100万 偏旺苗 | 130.4 | 3.4 | 6.0 | 45.1 | 19.6 | 13.1 | 37.8 |
80~100万 一类苗 | 87.3 | 2.1 | 4.4 | 27.5 | -3.9 | -0.5 | -2.8 |
60~80万 二类苗 | 63.8 | 1.3 | 2.5 | 11.8 | -9.8 | -14.2 | -22.3 |
<60万 三类苗 | 50.4 | 0.9 | 1.0 | 15.6 | -5.9 | 1.6 | -12.7 |
平均/合计 | 107.0 | 2.7 | 4.9 | 100 | - | - | - |
总体上,二类及以上麦田占84.4%,较去年同期减少1.6个百分点,较常年同期增加12.7个百分点,其中返青总茎数大于等于100万/亩群体偏大麦田占比达45.1%,为历年同期最多。群体偏大麦田占比高,主要是由于冬前生长期延长10天左右,11月气温偏高麦苗分蘖较多、苗子长的壮,大部分麦苗包裹即将长出的小分蘖进入越冬期;越冬期12月气温偏高,抗寒锻炼充足,冬季负积温少,麦苗受冻损伤轻,越冬期间绿叶留存比例高,返青后小分蘖很快长出,从调查结果来看返青期群体增加比较明显,个别种植植株较高品种的地块及群体大于等于120万/亩(占17.7%)的地块,要在起身期结合化学除草实施控旺防倒措施;三类苗可喷施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促弱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三、起身期管理
(一)肥水管理
返青期总茎数大于等于100万/亩的群体偏大麦田、80~100万/亩的一类麦田及60~80万/亩的二类麦田起身期原则上不进行肥水管理,以蹲苗为主,促进分蘖两极分化,构建合理群体。
返青期总茎数在60万/亩以下的三类麦田应争取在4月5日前完成第一次肥水管理,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亩灌水20~30方。根据3月23日全市42个麦区墒情自动监测点数据,0~10厘米、1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6.47%、75.63%,分别比3月17日提高了3.76和1.32个百分点,墒情综合评价为适宜,农户可因墒灌溉起身水。
(二)一喷三防
小麦起身期,所有麦田都要结合化学除草实施春季第一次“一喷三防”,将化学除草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起喷施,达到防除杂草、预防病害(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和控旺促弱的目的。
1.防治时间
在小麦起身期,春生杂草长到1~3叶期(3月25日—4月5日)实施,越年生杂草为主的麦田适当提前,越年生和春生杂草混生的麦田在春生杂草2片叶时防治。
2.防治方法
(1)禾本科杂草防治。由于早春禾本科杂草不易分辨,应根据上年度杂草发生种类进行防治,不同类型杂草的防治方法见表2。
表2 京郊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及防治方法
禾本科杂草类型 | 防治药剂 |
雀麦、旱雀麦 | 用氟唑磺隆WDG或啶黄草胺 |
圆柱山羊草、节节麦或圆柱山羊草或节节麦和雀麦(旱雀麦)混生麦田 | 用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 |
野燕麦 | 用氟唑磺隆WDG、啶黄草胺加助剂或精恶唑禾草灵乳油。 |
看麦娘、菵草 | 用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或炔草酯(麦极)。 |
(2)双子叶杂草防治。春生杂草长到1~3叶期,连同越冬杂草一起防治,多年使用同一种农药的地块要注意更换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3.技术要点
(1)双子叶杂草:可选用苯磺隆、2甲4氯异辛酯、唑草酮、幸酰溴苯腈或氯氟吡氧乙酸等除草剂+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烯氰菌酯等杀菌剂),兼顾除草及预防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真菌性病害。
(2)双子叶杂草+禾本科杂草:喷药时加入表2中禾本科杂草对应的防治药剂综合防除。
(3)积极落实麦田控旺促弱:返青期群体在120万/亩及以上存在倒伏风险的麦田,要喷施多效唑等化控药剂控旺防倒;返青期群体在60万/亩以下的三类麦田,可加入赤吲乙芸苔(碧护)或芸台素内酯等药剂,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提高麦苗抗逆能力,争取多成穗。
4.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施药时期和使用剂量,今年化学除草最佳时间在3月25日—4月5日,最晚不能晚于4月10日,过早春生杂草小,防治效果差,过晚影响穗分化,造成穗子畸形或造成不孕不育不结实。
(2)防止重复喷药造成小麦药害,漏喷降低防治效果;注意防治地边及麦田中电线杆等设施周围的杂草。
(3)进行药剂轮换,不同年度之间使用不同农药,以免杂草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4)切记三唑类杀菌剂不能和激素类除草剂(如2甲4氯、氯氟吡氧乙酸、二氯吡啶甲酸、氨氯吡啶酸和三氯吡氧乙酸等)混用;甲基二磺隆不能在优质小麦生产田喷施,以免影响籽粒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