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我市玉米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实现农民增产增收,2025年生产中突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主推精细整地播种、水肥一体化、合理增密、化控防倒、一喷多促、机收减损等关键技术和高性能、智能化农机装备,抓好整地、选种、播种、田管、防灾和收获等关键环节,做到环环紧扣、一招不落,为全年玉米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选择耐密品种
选择通过同生态区国审或北京市审定(引种)、耐密抗倒伏、丰产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好的春玉米品种。根据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北京市玉米新品种推介名录》,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推荐京农科828、先玉1483、中农大678、YF3240等品种,复垦及地力较差地块推荐京科968、MC121等品种。青贮玉米推荐裕丰303和东单1331等品种。
二、分类精细整地
冬前对土壤进行深耕或深松的地块,选用旋耕机或动力驱动耙精细整地。冬前未耕地块,对秸秆在田地块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或离田处理,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播前进行灭茬、翻耕、旋耕等耕整地作业,可增加镇压环节,防止表层土壤墒情流失。规范耕整地作业流程和质量标准,要求整后土壤平整、细碎,整体呈上虚下实状。整地前可亩施入有机肥1~2方或商品有机肥400~500千克。此外,墒情不足的地块,尽量少动土,可采取少耕或免耕播种。
三、适期适墒播种
北部山区春玉米应在5~10厘米土层温度连续5天稳定达到10℃以上时播种,不宜早于4月15日,切勿因贪早抢播造成苗期冷害。南部平原区积温充足,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下旬,以避免生育中期“卡脖旱”影响。有灌溉条件的地块,要全力推进适墒适期播种,通过喷灌、畦灌等方式提前造墒,或采用滴灌(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方式,播种后及时灌溉补墒;无灌溉条件地块可在适播期内等雨抢墒播种,或采用深播浅盖、提墒播种、坐水种等抗旱播种技术。如适播期内未达到播种条件,及时改种早熟品种,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四、合理增密提产
根据品种特性、种植模式、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等科学合理确定适宜种植密度,春玉米一般每亩保苗4300~4500株。具备水肥一体化条件、采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地块可增密至5000株/亩以上。建议播种密度应比预定收获密度增加10%左右,以保障足够收获穗数。播种时宜选用配备气力式或指夹式排种器、种肥同播的高性能播种机械,并加装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播种监测智能终端、滴灌铺设装置等,以实现高质量机播作业。选用种子必须达到GB 4404.1中规定的玉米大田用种(单粒播种)相关要求,播前进行晾晒和精选。
五、做好肥水运筹
综合运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化肥机械侧深施、缓控释肥以及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水利用效率。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推荐应用以滴灌为主的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将1/3氮肥和全部的磷钾肥、微肥在播种时采取种肥同播方式一次侧深施(施肥深度8~10厘米),其余2/3氮肥在拔节后各关键生育时期按需多次施入,实现氮肥后移。未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地块可将剩余2/3氮肥于小喇叭口期(9叶展)前后,机械侧深施。如使用缓控释肥,中等地力条件下,推荐每亩底施玉米缓控释肥40~50千克,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植株长势,确保玉米吐丝授粉、灌浆等关键阶段不脱肥、不早衰。
六、防控病虫草害
遵循绿色防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针对区域病虫发生规律进行二次精准包衣,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针对苗期田间杂草,当土壤温湿度适宜时,提倡苗前封闭除草为主,可选用精异丙甲草胺乳油、乙•莠悬浮剂等进行土壤封闭,或在玉米3~5叶期、杂草2~3叶期,选用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等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避免长残留性除草剂使用,并防止重喷、漏喷和过量喷施。出现药害表现的地块应及时进行水肥管理或喷施芸苔素内酯等药剂缓苗。针对玉米大斑病、玉米螟等主要病虫害,可在生育中后期应用一喷多促技术,将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科学组配喷施,一次防治多种病虫害,促进植株正常生长和籽粒灌浆。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以提高药效,降低成本。
七、科学防灾减灾
干旱、暴雨、风灾等极端天气对玉米生产不利。
1.干旱。要根据土壤墒情和降雨,抗春旱保出苗、抗伏旱保穗粒、抗秋旱保粒重,保障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水分供应。
2.强降雨。要提前疏通沟渠,提高排涝能力,遭遇涝渍,应及时排水和中耕补肥。
3.高温热害。可通过灌溉以及在叶面喷施微肥等措施进行防御,采用人工辅助或无人机低飞方式促进田间授粉。
4.倒伏。种植密度偏大、生长过旺的玉米群体和倒伏风险较大的地块,可在玉米6~8叶展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基部节间长度,增强茎秆强度,预防倒伏。生产中要加强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积极进行气象人工干预,减少灾害损失。
八、适时减损收获
在玉米进入成熟期(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等)后进行收获。选择与玉米种植行距、成熟期、适宜收获方式对应的玉米收获机,要求破碎率低、秸秆粉碎均匀、动力充足、作业效率高。收获时若玉米籽粒含水率在25%以上,应采取机械摘穗收获方式;若含水率降至25%以下,可使用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籽粒直收。籽粒收获后应充分晾晒或烘干处理,入库前籽粒含水量控制在14%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