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甘薯育苗质量,确保甘薯大田生产种苗需求,现提出甘薯育苗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种薯选种与处理
(一)品种选择
依据市场需求,应选择适宜京郊地区种植,且已通过国家或地方品种登记的甘薯品种。此类品种需具备优质、高产、抗逆性强、耐贮藏以及商品性良好等特性。在北京地区的甘薯种植实践中,推荐选用以下品种:烘烤型品种首推烟薯25,其以高糖度、烘烤后软糯流蜜的特性备受市场青睐;蒸煮型品种可选择普薯 32、济薯26、心香,这些品种蒸煮后口感细腻、风味独特。同时,为有效防控根腐病和茎线虫病,建议搭配种植农大16(黄玫瑰)等高抗病品种,以保障甘薯种植的产量和品质。
(二)种薯标准
种薯应选用上年生产的夏薯薯块,要求薯块无病害、无破损、未遭受冻害,且能显著体现该品种固有特性。种薯纯度不得低于99.5%,单块重量控制在150~250克之间,薯块整齐度不低于85%。通常情况下,每亩甘薯种植所需种薯量为25~35千克。
(三)种薯处理
为有效防控薯块携带病菌,在排薯前必须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具体操作可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将种薯置于50~55℃的温水中浸泡10分钟;其二,使用70%甲基硫菌灵(即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的500倍稀释液,浸泡种薯5~10分钟。这两种处理方式均能显著降低种薯带菌风险,为后续育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健康种苗培育
(一)育苗方式
京郊北部山区,因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且昼夜温差大,建议优先选用电热温床、地上加温式塑料大棚等育苗方法。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弥补自然温度的不足,通过精准的温度调控,满足甘薯育苗前期对较高温度的需求,确保种薯顺利发芽、幼苗健康生长。而京郊平原地区,光照资源相对丰富,推荐采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或简易塑料大棚、竹竿结构小塑料棚)等育苗方式。利用自然光照进行育苗,不仅能降低能源成本,还能为甘薯幼苗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促进光合作用,培育出健壮的种苗。集约化育苗公司及合作社,由于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可选用电热温室育苗方式,实现育苗过程的自动化和精准化管理,提高育苗效率和质量。
(二)苗床准备
甘薯育苗时,尽量选用生茬棚,老育苗棚育苗前需换用生土,施用腐熟牛马粪或秸秆腐熟肥1000千克/亩,并用70%甲基硫菌灵(即甲基托布津)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深翻耙碎,整平做畦,一般畦宽1.0~1.2米,长8~10米,也可根据当地种植习惯设定。
(三)排种方法
排种时间:北部山区加温育苗,应在甘薯栽插适期前30~35天排种;平原地区冷床育苗于栽前40~45天排薯。
排种密度:排种时要注意分清头尾,切忌倒排,大小分开,平放稀排,保持种薯上齐下不齐(以利覆土厚薄均匀)。每平方米用种量20~25千克。
(四)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的原则是“以催为主,以炼为辅,先催后炼,催炼结合”。
1.温度调控。前期(1~10天)为高温催芽阶段:在种薯排放前,应将苗床温度预热至约30℃。种薯排放后,迅速将床温提升至35℃,并稳定维持3~4天,之后逐渐将床温调控至32~35℃区间。此阶段通过精准的温度控制,可有效促进种薯萌芽,为培育壮苗创造有利条件。中期进入平温长苗阶段:待种苗出齐后,应逐步通风降温,将床温稳定在25~28℃,同时确保棚温短时间内不超过40℃。后期为低温炼苗阶段:当种苗高度达到20厘米左右时,在栽苗前5~7天开始炼苗,使苗床温度逐渐向室外田间温度过渡,以此提高种苗栽插后的成活率。
2.育苗浇水。排种后盖土以前要浇透水,浇水量约为薯重的1.5倍。头茬苗采收后需立即浇水。确保高温期水不缺,低温炼苗时水不多,酿热温床浇水量要少,次数要多。
3.通风晾晒。通风晾晒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条件。在甘薯幼苗全部出齐,开始延展新叶后,选晴暖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3时适当打开棚膜通风、降温。剪苗前3~4天,采取“白天晾晒晚上盖”的方法,达到通风、透光炼苗目的。
4.肥料管理。在甘薯育苗过程中,每次剪采种苗后,应及时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作业。为避免肥料灼伤幼苗,追肥宜选择在苗叶无露水的时段进行,推荐追施尿素。施肥量需严格控制,每10平方米的苗床,尿素施用量一般不超过0.25千克。施肥后应立即浇水,通过水分的渗透作用,使肥料迅速溶解并被土壤吸收,从而为幼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保障其后续的茁壮生长。
5.采苗标准。采苗时,应严格遵循以下标准:种苗高度达到25厘米左右,苗龄为30~35天,茎粗约5毫米。采用高剪苗方式,可有效减少病菌感染几率,提高种苗质量。优质种苗应具备以下特征:叶色呈健康的青绿色,舒展叶片数量为7~8片,苗茎上无气生根,且无任何病斑。从重量指标衡量,百苗鲜重方面,春薯苗应达到500克以上,夏薯苗需达到1500克以上,以确保种苗具备良好的生长活力和移栽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