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7月30日全市17个自动墒情监测点数据,夏玉米主产区0~20厘米和20~40厘米土层平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1.4%和86.4%;比7月22日分别提高了8.2和15.3个百分点,土壤墒情综合评价为适宜。春玉米主产区0~20厘米、20~40厘米土层平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2.5%和79.9%;与7月22日相比,环比基本持平,土壤墒情综合评价为适宜。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期我市降雨仍然十分频繁,土壤墒情有可能过多。目前我市春玉米已陆续完成授粉进入灌浆期,夏玉米已陆续进入喇叭口期,此时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土壤水分过多既会影响根系呼吸,也容易因大风造成倒伏,同时雨后高温容易引发病虫害发生。为降低损失,特提出玉米应对强降雨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防涝害保正常生长
强降雨常引发大面积积水,会导致根系呼吸受阻,影响正常生长。生产中应坚持“排、散、管、促、防”多措并举,雨前及早清理疏通排水沟渠,避免积水;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关注降雨和田间积水情况,对低洼易涝地块,雨后及时抢排积水,力争在1~2天内排净,恢复土壤透气性;受涝地块要及时中耕划锄,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10~15公斤/亩,保障受涝玉米健壮生长。
二、防风灾减产量损失
强降雨常伴随大风天气,易导致玉米出现倒伏,引发减产甚至绝产。针对倒伏(折)玉米,要分类管理。夏玉米刚进入喇叭口期,一般以根倒为主,恢复较快,发生倒伏后尽量维持现状,依靠自身能力恢复生长,对后期产量影响较小。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玉米,倒伏后恢复效果较差,对产量影响较大。如发生倒伏,可第一时间扶正固定,后期可较好恢复。如不能在1~2天内及时扶正,可待3~5天玉米完成一定程度恢复后,及时亩追施尿素等10~15公斤/亩,促进其快速恢复生长,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对倒伏严重或茎秆折断无法恢复的灌浆期玉米,视情况抢收籽粒或全株收获秸秆作青贮饲料,已经绝产地块及时改种短生育期作物,减少损失。
三、防病虫保稳产高产
降雨过后,可能发生大小斑病、南方锈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种植户可采用“一喷多促”技术,通过将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菌杀虫剂一次性混合喷施,可以起到病虫防控、防灾减灾和促进增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