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菇管理是羊肚菌生产关键期,也是生产的冲刺阶段。羊肚菌幼菇极为娇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因此,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温润小气候至关重要。近期,北京地区的羊肚菌进入出菇管理阶段,为确保优质高产,现从催菇、育菇、采菇及病虫害防治四个方面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请各种植主体参照执行。
根据温度条件 适时刺激催菇
当前期产生的白色菌霜自动褪去或变少,临近天气预报显示气温处稳定回升状态且棚内地温能够稳定在6℃以上时,浇一次大水,充分浇透土壤。环境调控方面,控制棚内的气温在5-25℃,使地温在6℃以上,空气湿度保持在75%-90%,白天给予一定散射光照射(500-800 勒),时长5-8小时。3-5天后,若土表有1毫米左右、晶莹剔透、像白色针尖大小的原基形成,即完成催菇环节。
精细调控环境 做好幼菇保育
原基形成后,即转入幼菇保育阶段,适合原基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为:温度10-22℃,18℃为最佳;空气相对湿度85%-95%,土壤含水量50%-60%;通风,空气流动20-40厘米/分钟。羊肚菌的幼菇十分娇嫩,直到生长发育到3厘米的小菇阶段,都需要尽量保持生长发育环境的稳定。此时,先用弓子及时支起地膜,使地膜离地至少0.8米。当小菇长至3厘米以上后,逐步揭开小拱棚上的地膜。通过棉被的收放将棚正中位置、离地1米的气温控制在5-25℃;通过向过道或空中以微喷方式,将空气湿度保持在75%-90%;白天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射(800 勒左右);白天温度高时进行小通风(通风以通顶风为主,不能通底风),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钟。随着幼菇的长大逐渐加大通风的频次和时长。
及时采收处理 保证商品性
当羊肚菌子囊果长至10-15厘米,颜色变成黑褐色,菌帽的凹坑较为明显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捏住羊肚菌根部,用刀沿地表切下即可。再用刀片刮掉子囊果柄基部的泥土后,放在固定容器中,然后直接保鲜销售或及时烘干存放。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病虫害
出菇过程中注意通风,避免棚内出现高温高湿,可有效防止子实体畸形、死菇等生理性病害和预防拟青霉、镰刀菌等侵染性病害。日光温室内潮湿的环境易发生菇蚊、菇蝇、蛞蝓、跳虫等害虫,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可有效控制虫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