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整地播种质量不高导致群体不足、个体较差,越冬期不利气候影响小麦安全越冬,春季促控管理技术应用不科学等问题,2024年北京市冬小麦生产以“绿色、高产、高效”为核心,主推6项关键技术。
一、规范化整地播种技术
(一)科学整地
前茬为籽粒玉米,秸秆还田量大的地块,推荐整地程序为:秸秆粉碎+重耙+翻耕+旋耕(或轻耙);前茬为青贮玉米,秸秆还田量较小的地块,推荐整地程序为:重耙+翻耕(或深松)+旋耕(或轻耙)。要求前茬作物秸秆粉碎长度≤8厘米、重耙耙深≥15厘米、翻耕深度≥25厘米、轻耙耙深≥10厘米、深松深度≥30厘米、旋耕深度≥12厘米。旋耕时带镇压,镇压后达到上虚下实,脚踩地面下陷深度小于2~3厘米(如果地湿,则不镇压)。
(二)施足底肥
目标产量500公斤及以上的地块,建议亩施纯氮15~18公斤,五氧化二磷10~12公斤,氧化钾5~8公斤;目标产量在400~500公斤的地块,建议亩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钾4~5公斤。结合重耙或翻耕,将全生育期一半的氮肥、全部的磷肥和钾肥作为底肥施入。
(三)精细播种
目标是实现苗齐、苗全、苗匀、苗壮。
1.适墒播种。播种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且天气预报5天内无有效降水时,应造墒播种,建议亩浇底墒水30~40方。土壤含水量大于80%,个别低洼地积水时间较长,土壤过湿的地块,播种前应抓紧排水,耕翻散墒,确保适墒播种。
2.适期播量播种。适宜播种期为9月25日~10月5日。9月25日播种,亩基本苗25万;10月1日前,每晚播1天亩增加1万基本苗;10月1日起,每晚播1天亩增加1.5万基本苗。
3.适深播种。适宜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深度合格率≥90%。
4.均匀播种。同一播幅内,行距、播深和下种量要均匀一致。播种机匀速行走,中途不随便停车;播种机掉头并垄距离与行距尽量一致;播种过程中监控好下种管,保证下种通畅,做到不重播、不漏播。地头进行“四单”作业,即单独耙地、耕翻、轻耙(或旋耕镇压)、播种。
二、浇水镇压保苗越冬技术
(一)冬前浇水
日平均温度3~5℃、昼消夜冻时,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灌越冬水,一般喷灌浇水6~8小时(40~50方/亩)。面积大的农户开始时间可提前到11月中旬,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时(常年在11月底左右)应停止灌水,喷灌时风力应小于4级。
(二)冬季镇压
包括冬初镇压和冬末镇压。冬初镇压在12月中旬进行;冬末镇压在2月中下旬至3月初小麦返青前进行。镇压要遵循“压干不压湿(地表),压软不压硬(麦苗)”的原则,一般在最高气温不低于5℃、地表干酥、麦苗解冻时进行。建议采用平滑型镇压器,操作要点为:1.拖拉机以1档中油门每小时6~8公里速度行走;2.拖拉机行走过程中及掉头时要注意接好茬,避免漏压;3.根据土壤调整镇压器重量,麦田坷垃多,可增加镇压器重量;4.需要重复镇压的麦田,两次镇压行走方向要一致,以免伤苗。
三、春季因苗因墒促控管理技术
应用“叶龄指标促控法”原理,根据苗情、土壤墒情,实施水肥促控管理,培育合理的群体和健壮的个体。技术要点如下:
(一)返青期管理
一般在3月中旬至3月底(春1叶~春2叶)进行,亩浇水20~30方,亩施尿素5~7.5公斤。若返青前干土层厚度超过5厘米,麦苗分蘖节处于干土中,返青肥水可提早至3月上旬。越冬水浇灌充足、底肥较适宜、春季土壤化冻返浆明显、群体偏大(冬前茎≥100万/亩)的麦田,返青期可不进行肥水管理。
(二)起身期管理
返青期已进行肥水管理、起身期群体在100万/亩以上的群体偏大及一类麦田,起身期(常年在4月5日~15日)要进行“蹲苗”。起身期群体在100万/亩以下的二、三类麦田或明显缺肥的地块,要在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一般亩浇水20方左右,亩施尿素5~7.5公斤。
(三)拔节期管理
所有麦田都应进行拔节肥水管理,适宜的时间在5叶露尖前后(常年在4月10日~20日),亩浇水30~40方,亩施尿素10~12.5公斤。管理的顺序是弱苗-壮苗-旺苗,群体小、苗弱的麦田管理时间适当提前到4叶露尖;群体大、苗旺的麦田可推迟管理,但不能晚于6叶露尖;返青期未施肥浇水的麦田拔节期管理也可适当提前。
(四)抽穗扬花期管理
土壤相对含水量<65%时,应进行灌水,亩浇水20~30方。喷灌麦田要错开扬花期,以防止诱发赤霉病等病害。
(五)灌浆期管理
土壤相对含水量<70%时,应进行灌水,亩浇水20~30方。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一起喷施,起到防虫、防病、防早衰、增加粒重的综合效果。小麦收获前10天应停止浇灌,防止贪青晚熟。
四、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按照灌溉+施肥+灌溉的“三段式”方法,根据墒情和苗情决定每次的灌溉施肥量。以单次灌溉总时长3小时,其中施肥时长1小时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一)灌溉
先喷灌清水1.5小时,与此同时将要追施的尿素或其他水溶性肥料充分溶解在溶肥桶中。
(二)施肥
喷灌清水1.5小时后,打开注肥装置开关,将溶化好的肥水混合液通过注肥装置注入管道,使其随水一起喷施到麦田,施肥时长1小时。
(三)灌溉
溶肥桶中的肥液注入完毕后,继续喷清水,时间不超过30分钟,冲洗干净灌水管道中和小麦叶片上的肥液。
五、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一)播前拌种
播种前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混合拌种,起到预防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黑穗病等病害,并杀死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的“一拌综防”效果,同时还可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二)起身期“一喷多用”
起身期结合化学除草,将除草剂、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一起喷施,起到除草、防病和促弱(或控旺)“一喷多用”的综合目的。返青期总茎数在100万/亩以上、存在倒伏风险的麦田及群体在60万/亩以下群体偏小的麦田,可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起到促弱控旺转壮、稳穗增粒增重的作用。
六、异常气象灾害防控技术
(一)越冬期冻害
入冬气温大幅下降导致抗寒锻炼不足会造成叶片青枯、茎蘖生长点冻伤,发生死苗死茎。主要技术措施为越冬前浇好越冬水及落实麦田镇压技术。
(二)春季低温灾害
包括返青至起身期的倒春寒、拔节至孕穗期的冷害和霜冻,轻则冻伤叶片、重则导致穗子顶端或基部小穗败育,造成缺粒。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积极落实“因苗因墒管理技术”;2.在低温灾害发生后,喷施芸苔素内酯或磷酸二氢钾等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性。
(三)干热风危害
在冬小麦扬花灌浆期间出现的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会使小麦千粒重明显下降,导致显著减产。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因墒浇好灌浆水,改善田间小气候,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采用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亩浇水20方左右,浇水时选择微风天气(3级以下);2.多次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和黄腐酸等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