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态农场建设是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
一、基本要求
1.面积适宜。生态农场土地应集中连片,面积不小于2hm2。
2.环境优良。生态农场应离污染源2km以上,且位于非农产品禁止生产区;近5年内未发生过污染事故或生态被破坏事件。
3.生态用地。农场内非主产作物类的植物覆盖区域,包括但不限于草本和木本植物覆盖的田埂、渠道边缘及农田周边的绿化区域。生态用地面积不小于农场总面积的5%,最高不超过15%。
二、种植要求
1.生产要求。宜使用本农场或本地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氮肥用量(折合纯氮)比当季作物高产推荐化肥氮用量减少10%以上;氮肥用量有不少于25%来自有机肥料。应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满足定量灌溉需求,灌溉水量不高于常规灌溉方式的推荐定额用量。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当年平均水平应减少25%以上。
2.包装要求。产品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宜使用生态、循环与可降解材料进行包装。
3.废弃物处置。废弃农膜回收率应在90%以上,宜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不得焚烧农膜;农药包装、肥料包装应基本全回收。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率应达到90%以上;不得违反当地有关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
三、生态技术推荐
1.产地环境提升技术。重点是农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质量提升和田园生态系统提升。鼓励应用免耕播种、机械化深松整地、有机物还田、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应用太阳能土壤消毒、土壤熏蒸等技术,推广有机肥深翻增施、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林下生草、腐殖酸类肥料及微生物菌肥施用,改善土壤结构,维护土壤生态平衡,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生产生态化技术。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减量、节水保水、绿色栽培为核心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促进农场绿色可持续发展。鼓励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高效配方施肥等化肥减量技术;天敌生物、生物信息素、免疫诱抗、植物源生物源农药等农药减量技术;轮作、间套种、温室环境调控、昆虫授粉等绿色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土壤墒情监测、测墒灌溉、水肥一体化等精细化灌溉技术。
3.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围绕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蔬菜尾菜、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补充和完善农场的资源化处理的设备、技术,做到农业废弃物全收集、全处理。结合农场生产方式,鼓励应用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禽畜粪便堆沤、秸秆联合好氧发酵、蚯蚓堆肥等发酵技术;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可降解吊蔓绳等减塑技术。
4.绿色包装贮存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包装贮存技术,促进农场生态效益的提升。鼓励应用农产品适时采收,运用纸质包装、可降解包装等绿色包装技术,综合应用低温保鲜、功能型保鲜膜等节能贮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