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色的麦浪翻滚在华北平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州于家务基地的日光温室里,成排的“胜寒742”牛角椒挂满枝头,如摇曳的风铃般可爱。副研究员杜和山轻抚着饱满的辣椒,难掩自豪:“看!这些去年12月就挂果的‘超长待机王’,跨越寒冬,到芒种时节仍在源源不断地采收,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这份“奇迹”来之不易。时间倒回十年前,北方温室越冬茬辣椒的命脉,完全被昂贵的“洋种子”攥在手中。种植户苦不堪言:一粒小小的种子价格高昂,亩用种成本近千元。
改变发生在2015年冬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耿三省研究员的团队,正进行着一项关键测试。他们培育的新品种“胜寒742”即使冬季温室里零上6~10度,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坐果表现和果实商品性。我国首个设施专用耐低温辣椒品种就这样默默地诞生了!而后,这抹寒冬中亮起的“中国红”迅速燎原:亩产高达28000斤,采收期长达7-8个月;种植户每亩纯收入突破4万元;累计推广超5万亩,在同类品种中市占率突破10%,尤其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市场占有率高达70%,成功替代了至少2个高价进口品种,产量甚至比国外对照高出5%以上;“胜寒742”实现了辣椒耐寒品种的国产化。这也是国产种业一次实实在在的扬眉吐气,为中国辣椒产业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
胜寒742种子
“中国芯”辣椒的闪耀,凝结着育种人不为人知的艰辛。为了攻克“耐低温弱光”的难题,耿三省团队踏上漫漫征途。他们远赴海南三亚,利用“加代育种”与时间赛跑。搜集育种材料、多材料聚合杂交、耐低温生态筛选、高通量分子辅助筛选……无数个日夜在闷热的温室和简陋的田间窝棚中度过。正是这份坚韧,让“胜寒”系列在严寒中绽放。
耿三省研究员在三亚做育种研究
如果说“胜寒742”是破冰寒冬的斗士,那么“旋美32”则是惊艳市场的舞者。它的诞生,源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瞬间。2010年盛夏,实验室里,一颗螺丝钉意外从天花板掉落。它在桌面上优雅旋转的弧线,像一道闪电击中了副研究员王朝莲!“辣椒,能不能培育成这种完美的全螺旋形态?”这个大胆的念头,点燃了她和团队的梦想。
目标明确,道路却充满挑战。常规螺丝椒多是“微螺旋”,要培育360度旋转如麻花的“全螺旋”,无异于一次形态革命。田间地头成了他们的战场,筛选、试验、失败再来……无数个日夜的精雕细琢。2019年,汗水浇灌出奇迹——“旋美2号”,首款拥有梦幻全螺旋身姿的螺丝椒破土而出!上市即惊艳,广受追捧。王朝莲团队乘胜追击,四年磨一剑,“旋美32号”横空出世:螺旋形态优美流畅,堪称辣椒界的“艺术品”;口感绵软香辣,品质出众;商品椒收购价比普通螺丝椒每公斤高出约1元,是名副其实的“好看、好吃、好价钱”的“三好学生”。近两年,“旋美32号”在北京密云、大兴等区以及陕西、河北等地推广种植约2万亩,相较于其他品种,每亩增收2000余元。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王朝莲团队同样年复一年奔波于北京与三亚之间。没有充足的经费,就在三亚租借农户的2亩地,在窝棚里一住就是5年!“留给大地最多的,是脚印和汗水。”王朝莲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27年育种生涯的沉淀。如今,她培育的京博、博悦、寒美、旋美等8大系列60余个辣椒品种,已累计推广70万亩,创造社会效益高达150亿元!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辣椒生产国,年种植面积超3200万亩,产值约2500亿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蔬菜产业。一粒小小的种子,就是撬动这庞大产业的“芯片”。从“胜寒742”破冰抗严寒,到“旋美32”螺旋塑新颜,从点亮北方沉寂的冬日温室,到引领市场审美与价值,这一粒粒拥有“中国芯”的优质种子,正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
此刻,在于家务基地的温室里,新一代辣椒品种已悄然挂果。育种人望向远方的眼神,炽热如初——下一粒改变中国餐桌、闪耀世界舞台的种子,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悄然孕育着新生。
如需了解更多品种信息,可扫码咨询品种专员:
胜寒742
登记编号:GDP辣椒(2018)110626;
品种权号:CNA20184498.7;
北方保护地早春茬、秋冬茬和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品种;温室越冬长季节栽培预计产量28000斤。
旋美32
螺丝椒,适合早春保护地和露地种植;
亩产约7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