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北京市农作物陆续进入春耕关键期。在密云区河南寨镇两河村北的神奇种子农场,人们正在铺设地膜,黑白色的地膜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辉光。
近几年,提到地膜,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白色污染”。地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起到了保温、保湿、防草的作用,但如果回收不当会造成地膜残留,会对土壤、农作物、环境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是源头防范地膜污染的有效举措。“我们目前使用的这种地膜白色部分透光率高,能够高效提升地表温度,促进作物生长;黑色部分透光率低,阻断杂草光合作用,抑制其萌发和生长,非常适合甘薯、马铃薯等作物栽培。”在神奇种子农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赵海康介绍了黑白地膜的特点,紧接着补充道,“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材料主要由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和聚乳酸(PLA)组成,可在水和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完全降解。”
在通州区于家务乡西垡村田间,这里的农民正在定植生菜。基地负责人李茂峰掀起地膜的边缘介绍:“今年我们引进的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相较普通地膜,不仅环保,还不用费时费力去回收,过去回收不干净会影响土质,进而影响蔬菜品质。”全生物降解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微生物的帮助下全部分解,而且不需要回收废旧地膜,每亩可以减少使用普通塑料地膜6kg以上,减少回收地膜用工费用60元以上。
除了白色的降解地膜,还有银黑降解地膜,银黑地膜一面是银色,另外一面是黑色,黑色部分可以防止杂草生长,银色部分可以驱避生菜常见的虫害蚜虫,从而减少杀虫剂农药的使用。腐殖酸降解地膜中添加了腐殖酸的降解地膜,在生菜收获以后,通过土壤的降解能够将腐植酸肥料带进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部分化肥的使用。
今年在全市各区的农田,全生物降解地膜、银灰防蚜虫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一膜两用、可降解吊蔓绳等生态绿色技术产品随处可见。延庆区大榆树镇高庙屯村,露地蔬菜采用一膜两用技术,一次覆膜,前后两茬蔬菜同时使用,减少地膜用量50%。平谷区马昌营镇王各庄村诺亚农庄,温室内应用可降解吊蔓绳加可降解地膜,农田实现零塑料。房山区大石窝镇北京现代农业产业园,马铃薯即将播种并配备全生物降解地膜。
据悉,2025年全市将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将达到1.5万亩,主要应用在花生、甘薯、马铃薯、露地蔬菜等作物上。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多措并举治理农田“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