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首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印发《北京市乡村振兴产业综合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资金聚合保重点、项目聚焦促发展、统筹聚力解难点”原则,积极培育新主体、推进新工程、激发新动能,创新推出支持新主体政策措施,支持一批新农人领办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重点支持新主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发展土特产、新食品加工、休闲农业、低碳农业、智慧农业、电商直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助力新主体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目前,已入库新主体项目277个。
门头沟区梨小白创意农场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谭中鸣,土生土长的山里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2022年起通过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研学和网络推广等多元化经营方式,开设扎染、毛猴等系列亲子活动,吸引游客,带动60余户农户科学种植和管理,实现增收。
房山区返乡创业新农人周文霞,2020年领办北京圣水太行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321户韩村河镇圣水峪村村民做强上方山香椿产业,带动全村百姓致富。当初5元/斤都难卖的香椿,现在200元/斤仍供不应求。还研发香椿酱、香椿酒、香椿口红、香椿咖啡、香椿冰激凌等香椿系列深加工产品,带动全镇500名妇女传承非遗文化圣水峪村太平鼓。周文霞被选为北京市妇女代表,圣水太行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
通州区北京盛丰禾农业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艳红,2019年返乡创业,运用电商直播带货新模式,成功将通州区西集大樱桃等国家地理标志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帮助村里65户樱桃种植户销售樱桃,同时以“农业+”的理念,带动村民建设10家北京市四星级乡村民宿,融合农文旅发展,人均年收入增加3500元。
通州区慢时光境农场创始人许月,北京市休闲农业十大杰出女庄主,成立北京聚牧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内成员115户。以农业休闲游助力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非遗手编促进村民就业,带动当地长期就业8人,季节性临时就业80人左右,人均年收入增加4万元。
顺义区北京三分地有机农场创始人、总经理刘雪萍,十六年坚守有机农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北京顺义设施蔬菜科技小院”,研究制定西红柿种植生产标准。通过西红柿种植推广、为村民组织直播平台培训,带动周边3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
顺义区分享收获有机农场创始人及URGENCI联合主席石嫣,引领团队运营国家级生态农场,开展新农人教育培训,建设电商及生态农业网络。每年进行百场讲座,惠及1600余名学员,促成国内超1500家CSA农场成立,联合各地生态农人整合资源组建合作社,形成公平田野共赢生态平台,影响众多生态农人与百万消费者,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就业8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余元。
顺义区北京龙湾巧嫂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亚利,坚持“一切为农民增收,一切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带领乡村妇女闯市场、谋发展、创品牌,积极推动产业创新与融合发展,开启“观赏农业”“旅游农业”和“科普农业”等新型业态,大力开展文化培训和科技助农,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800元。
昌平区北京金惠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洋,成立联合社带领社员进行绿色生产,专注打造于高品质的四季草莓、特色番茄和吊秧西瓜等特色农产品,组建农创客团队,挖掘镇、村、园区特色,开拓多种经营模式融合发展,运用电商直播+社群营销,开展公域拓客+私域维护+线下推广等模式,带动当地600余人就业,服务农户达1274户,温室覆盖4000余栋,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达4000余元。
大兴区北京亦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山山,带领大兴区33个村的桑农发展农桑特色产业,打破过去只有桑椹产出时有增收的状态,实现了四季增收。带动居家留守女性成立农业文化衍生工作室,培养两名乡村主播,全网粉丝量10W+,平均每天直播3场,全年累计直播场次超过1095场。自2017年创业以来,带动辖区内2300余人就业,增加经济收入630余万元。
大兴区北京庞农兴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东,带领合作社成员开拓电商营销新模式,将以“大兴御瓜”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帮助农民掌握种植、营销新技能,辐射带动当地农户1500余户,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
大兴区北京兴安尚农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静,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提出“农商”模式,帮助果农销售。带动当地农民375户,每户增收12000元,累计带动增收2000多万元,带领乡亲们踏上致富路。
平谷区绿农兴云智慧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岳巧云,2009年起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集生态种植、养殖与科技创新于一体,获得“国家级合作社”、“北京生态农场”等称号。合作社通过创新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模式,开拓电商直播带货新模式,成功将以平谷大桃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带动当地果农就业130人、服务农户600余户、带动果农增收超2500万元。
平谷区大稻理农场田园综合体经理陈国松,与王辛庄镇大辛寨村建立“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企业+村民”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镇+村+企”三方合作打造乡村休闲农业新模式,村集体实现10万保底收益和70%利润分成,使农户变股民,资金变资产,同时增强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有效推动集体资产盘活增值。
怀柔区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李思鹏,围绕怀柔板栗标准化种植,从品种、植保、标准体系等多维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将标准化基地以点带面扩至全区22万亩板栗林。围绕农产品深加工进行创新,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深挖怀柔板栗古树文化,将现存明清栗园古树进行保护复壮。销售额由2019年的1000万元提升至近3000万元,签约农户和注册社员由100人发展至830人,带动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
怀柔区北京耘泽谷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石晶,2018年在渤海镇洞台村打造井邻乡村综合体,盘活农村闲置资产,通过产业联动,引进民宿、科技、农业、餐饮、培训、会议服务等产业,每年通过缴纳物业费、房租地租等为村集体增收近60万元,同时帮助村民实现长期就业20人,短期就业近100人,带动村民短期工年增收1-2万元,固定岗位年收入6-8万元,示范带动村民开办乡村民宿20户以上。
密云区“果壳里的世界”休闲农场创始人张秋霞,坚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开展与生态环保、农耕文化、自然美育等相关的研学活动,建成集生态农业、休闲娱乐、教育科普于一体的复合型绿色生态观光体验园。通过租赁闲置房屋土地、用工、成立合作社、代销农产品、联合创业等与农户的联动模式,带动周边农民实现年增收200万元。
密云区密农人家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孔博,组建60多人的返乡大学生团队,依托密云区的优质农产品资源,通过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广和销售北京特色农产品,累计销售2.2亿元,带动100余家合作社、1000余农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
密云区海归女硕士李一方和王静,2018年开始与溪翁庄镇金叵罗村民合作社共同创立飞鸟与鸣虫农场。该农场被评为北京五星级休闲农业园区,获得创业北京乡村振兴专项赛二等奖,其特色产品窑烤面包被评为“京郊十大特色美食”、Timeout北京年度面包烘培。直接解决本地村民就地就业30余人,其中九成以上为女性,农场产生的收益与村集体合作社按比例进行分红。
延庆区北京叁六伍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建立,借助电商孵化平台,成功开拓电商直播带货新模式,将各类有机生鲜甄选品和地标性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带动521户农户就业,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