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星期四)下午3:00,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市委农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正伟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北京市委农工委委员、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正伟:
做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
一是圆满完成全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做到了应查尽查、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实现区域全覆盖、物种全覆盖,切实摸清资源家底。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786份,抢救性收集并保护仅存一株的“东宫1号”板栗濒危资源;畜禽普查登记了24个畜种189个品种,首次系统测定了27个地方品种资源;水产调查登记了养殖种质资源107个,完成5个品种系统调查工作。二是初步建立与国家相衔接的资源保护体系。落实17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三级保护”责任,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认定21家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对5.6万份农作物、1.5万份畜禽、1.3万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实施重点保护,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登记5.6万份。三是建设北京油鸡保种场,实现了北京油鸡留在北京;推动“黑六”种猪回归北京、落地延庆。四是实施北京鸭、北京油鸡、宫廷金鱼、鲟鱼四大类8个特色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濒危程度已从轻度濒危进入到安全状态,种鸡禽白血病和鸡白痢检测阳性率逐年降低,金鱼品质由表型鉴定向全基因型鉴定过渡,鲟鱼核心种群实现了100%纯种保存。五是开展了6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轮叶贝母、手参、北京水毛茛、槭叶铁线莲、软枣猕猴桃、野大豆的资源调查工作,并开展了轮叶贝母近地保护与繁育试验示范。
做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在全市范围内,布设140个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点,其中植物、病虫害120个,水生生物20个,主要监测番茄潜叶蛾、草地贪夜蛾、美洲斑潜蝇和三裂叶豚草等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开展系列防控技术研发工作,研发高效生物除草剂,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制定了“性诱剂监测诱杀+迷向技术+化学药剂防控+生物农药持续控制+高效施药器械,五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模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集中灭除等方式,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民和相关企业宣传和传授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技术,组织做好防控,保护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
做好水生野生动物生态保护
组织开展北京市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任务,监测水域涵盖了拒马河、怀柔水库、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等14个河流或水库,对发现的入侵物种及时进行处置防控。对怀沙-怀九河、拒马河2个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永定河、大清河、北运河、蓟运河4个自然水系部分水域的水生野生动物(鱼类)开展疫源疫病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和自然水系的监测水域状况较好,发生重大病毒性疫病的风险较低。依法收容救护水生野生动物142只(尾),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
答记者问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建设情况?
北京市委农工委委员、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正伟: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长期性的显著特点。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和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主体责任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的通知》(农种发〔2020〕2号)要求,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于2021年组织开展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和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经公开申请、区级初审、现场核查、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了21家单位为第一批北京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其中:农作物3家、畜禽5家、水产12家、农业微生物1家;建立了保护优先、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高效利用的北京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目前,本市正在制定市级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管理规范,拟进一步规范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建立、确定、挂牌和监督管理标准。下一步,将按照《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具体安排,遵循“成熟一批、考核一批、发展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分类分批对具备农业种质资源保存条件、管理能力的相关单位进行资源保护单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