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首页 > 详细页

北京启动农田设施“大体检”

  近日,随着气候转暖,京郊大地一片繁忙。在房山区长沟镇西甘池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田管员赵华正沿着灌溉管道仔细巡查。

  “8号地的给水栓有点渗水,得赶紧通知维修。”赵华熟练地拨通镇里巡田负责人电话。他介绍,每年这样的巡查都会开展几次:“冬天要检查是不是把管道里的水都泄出去了,否则会冻坏管道;春天时要检查一下管道和电路,看看是不是可以正常运行,出现漏水的地方要及时修上。”

  春耕伊始,北京市农业农村系统就启动了严格的农田设施“大体检”,要求抢抓农时窗口期,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设施运行管护排查整治,为应对冬春连旱风险、保障夏粮丰产夯实基础。同时,要全面排查高标准农田设施隐患,重点检查机井通水通电、灌排渠道畅通、泵站电力配套及灌溉设备运行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立查立改,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用得上、用得好。

  在房山区,农业农村部门行动迅速,由农技专家、田管员组成的“巡田管家”队伍,对全区4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巡查管护,重点对机井设备、农田输配电和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检修维护。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体检式”排查,该区已完成200余处机井设备保养、15处灌溉设备检修,为夏粮丰收筑牢根基。

  在高标准农田巡检管护的基础上,新装备的应用则为京郊春耕注入更多的田管“智慧”。在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高标准农田地块,智慧合杆如同忠诚的卫士俯瞰着良田。这些集成了遥感监测、光谱分析、气象传感器的“黑科技”,正通过5G网络将墒情、苗情、设施运行状态等数据实时回传云端。

  “种植户通过手机,可以实时看到麦田情况,并及时操作浇水、施肥、管理等。”该地块种植负责人赵剑峰介绍,他还算了一笔账:该麦田通过1200套地埋伸缩喷灌和智能化改造,项目区亩均节水20方以上。

  而在房山区窦店镇芦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备的平行行走式水肥一体机则开启了春耕加速度。覆盖宽度617米、运行长度980米、每小时300吨水的大流量、单次作业910亩,让2000亩春灌周期从25天压缩至10天。“用工人数从40人减少到8人,节电在50%以上。”一提到该装备,该地块负责人张冲满心欢喜。据介绍,该地块原为复耕地块,结合北京市耕保中心土壤改良培肥等新技术应用,今年预计小麦亩产可以稳定在550公斤左右。

  高标准农田还要算好“生态账”。在大兴区长子营镇的高标准农田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叠加”了绿色生态种植技术,通过应用节水灌溉、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0.22级,去年小麦亩产560公斤。在这里,耕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成为京郊农业“碳中和”的样板。

  今年,北京市将新建15万亩高标准农田,京郊粮食生产的基石将愈加牢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方志成表示,将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回头看”督导检查,落实全过程监管要求,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推动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好、管好、用好”,同时加快建设进度,把好“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管护”全链条关口,持续筑牢首都粮食安全防线。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