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在保障首都“菜篮子”稳定供给方面意义重大。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近日,记者来到了密云区八零农夫家庭农场,见证了在智能化技术加持下的一场蜕变。
在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沙坞村八零农夫农场,80后新农人杨秋正用信息科技重塑传统农业的模样。“当时就想把学到的技术带回农村,让传统农业变得更有活力。”杨秋说道,“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给我带来的温室智能化技术和设备,让我的想法变成了现实。”近一年,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在这里开展了设施农业智能化技术体系熟化推广,集成应用了园区数字化管理系统、温室环境智能控制、水肥药智能调控技术体系,改变园区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构建“耕、种、管、收”全流程少人化、机械化、数字化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帮助园区向智慧农业成功转型。
“数字管理系统让我能够通过手机全面管理园区人财物产供销等各种日常繁琐的事务,大大提高了我的管理效率,以前各种表格弄的我焦头烂额,采收的时间和量也总跟销售情况对不上,影响客户体验。”杨秋说道。园区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涵盖园区规划、生产计划、农事管理、产销管理等多个方面,以数据流为导向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比如,在生产种植模块,能清晰呈现作物种植种类、面积、采收期等信息,方便管理者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产销管理模块则助力农产品销售,实现精准营销。
“以往,工人每天早上打开温室保温被,每个温室都要人工盯着开启,全部打开需要好几个小时,现在通过智能卷膜卷被系统,所有温室定时全部自动打开,还有状态和安全监测,非常节省人工。”杨秋说道,“不过实现自动化,通过温室里的传感器和各类智能装备,系统自动控制卷膜、高压微雾等设备,每天自动控制的次数达到数十次,原来工人仅仅就是凭经验每天开关两三次,大大提升了温室环境的控制水平,这些数据我都能从手机上看得到。”温室环境智能控制技术体系的应用,让园区的生产环效能和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部署的园区小型气象监测设备、温室环境监测设备可实时采集温室环境、图像以及园区环境信息,结合环控模型可实现温室卷被、卷膜、喷雾、补光、环流风机等设备精准联动控制,为农作物生长营造适宜环境,形成“一批装备+一套模型+控制系统”的设施生产智能化体系。
“通过安装2台施肥机,就实现了整个园区所有温室的水肥一体化精准施用,非常实用,成本还不高。”杨秋说道。水肥智能调控技术体系的落地,实现了园区灌溉与施肥的一体化,依据不同作物需肥规律,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节水节肥节药,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还在温室里搭建了直播间,通过短视频记录作物生长过程,直播采摘场景,让消费者亲眼看到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杨秋介绍,这种“沉浸式带货”模式大受欢迎,农场直供的草莓、番茄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北京及周边城市,复购率超过60%。
杨秋说道:“以前我们种地基本靠经验,效率低、成本高,还担心农产品质量没保障。数字中心带来的这些技术和设备,彻底改变了我们农场的面貌。”当被问到对未来的期望,杨秋笑着说:“希望以后能和数字中心有更多合作,引入更多先进技术,把我们农场打造成更具规模、更现代化的智慧农场。”
经测算,项目应用后节省劳动力投入20%,减少水投入11%、肥药投入12.5%。为深入了解工作背后的故事,记者采访了数字中心技术人员,该技术人员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八零农夫家庭农场项目是一次重要实践。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诸多挑战,比如技术体系的融合难题、设备与园区实际生产的适配问题等。但我们通过不断地技术攻关和现场调试,最终让各个技术体系协同运作,发挥出最大效能。”谈到项目的意义,他强调:“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八零农夫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北京地区的小型农场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在智慧农业领域的投入,探索更多可推广的模式,助力首都乡村振兴。”
此次数字中心在八零农夫家庭农场的实践,为北京地区设施农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工程,有望推动更多农业园区迈向智慧农业新时代,助力首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