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首页 > 详细页

让首都农业聚“智”生辉

  阳春三月,人工智能的“春风”正从京郊农田拂向更广阔的区域。从“农科小智”大模型到云上智能科技小院,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指导种田,更有机器人直接“上手”,采摘消杀。从“北京农业科技大讲堂”到“AI+专家”人机融合答疑解惑,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促进帮农富农的脚步越走越快。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为一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引领和支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长期致力于科技惠农、兴农、强农。多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断推进科研成果落地应用,以此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重要的农林科技智慧。

  “农科小智”铺就助农“高速路”

  “小智小智,黄瓜叶子边缘干枯是什么病?”“小智,求助专家”……如今,与“农科小智”机器人对话,正成为越来越多京郊农人的新体验。

  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农业生产技术咨询需求量大而专家资源不足,以及单纯人工智能问答无法面对复杂农业生产问题的难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展创新性研究,构建了这款农业AI大模型人机融合问答机器人,为农业生产人员送去了“一对一”的农学顾问。

  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信息显示,利用丰富专业的院藏数据资源进行训练,农科小智V2.0实现了多模态农技咨询问答、农业病虫害诊断、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产品电商智能客服等多种语义理解和交互服务。特别是基于15万张病虫害图像资源,实现了380余种病虫害的多模态诊断。

  2025年2月23日,“农科小智”大模型全新升级,攻克了多模态数据融合、低算力环境适配、多语义理解等技术难题,成功本地化部署了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R1(671B)版本,构建起“大模型+农业专有知识库”双驱动架构,实现从“人找信息”到“智能推送”的范式变革,成为全国首个接入DeepSeek的智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这次升级之后,“农科小智”,变得更加“聪明”,逻辑推理与复杂任务处理能力提升了21%。

  下一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将持续推进DeepSeek大模型与北京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行业管理、决策分析、技术推广等应用场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针对治理后的数据集将实现查数秒级响应,并自动生成可视化图表,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服务。

  随着“农科小智”牵手DeepSeek大模型,未来将持续优化相关算法和构建高质量农业农村数据集,深度支撑北京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各项业务,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咨询、农业智能管理服务等领域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助力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铺就更加便捷通畅的“高速路”。

  大数据为农业生产开辟了新天地。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农业服务同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着力打通数据资源壁垒,建设了以“数据一仓库、管理一平台、决策一张图”为总体架构的北京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实现北京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的融会贯通,共享共用,为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夯实基础。

  云上智能科技小院键盘取代传统农具

  春日温暖的阳光下,草莓大棚里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草莓采摘机器人缓缓前行,灵活转动的“脑袋”锁定目标后,机械臂稳稳地伸出,动作轻缓,将娇嫩的草莓完好无损地采摘下来。

  在海淀“5G草莓园”示范基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简称“装备中心”)草莓采摘机器人研发团队,在海淀区农业农村局支持下,成功研制出新一代高架草莓采摘机器人——柔采。该机器人从“手”到“脚”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纯自主研发,创新研制了吞咽式采摘手与主动维持包络型腔机械手,损伤率与人工采摘持平。

  机器人的“巧手”不仅可以采摘草莓。在首农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装备中心研发的番茄采摘机器人,是国内首台具备自主避障操作能力的采摘机器人,可在植物枝叶果之间无碰撞采摘,采摘效率达到400串/小时,约为人工采摘的2倍,采收率80%,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还有更多工作可以交给机器人完成。装备中心与相关单位联合研发的园林消杀机器人,采用北斗导航和遥控技术,在园林内部自动导航移动作业,定点定量自动喷洒,避免操作人员接触药液雾滴,实现园林除虫,加湿除尘,杨柳絮防控等全自动作业。

  这些在不同场景下工作的机器人有一个共同的“大脑”,就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构建的云上智能科技小院平台。这座平台将物联感知数据、服务专家信息及新技术成果等资源在云端高效汇聚。目前,该平台已接入小院21个,汇聚农科专家113位,总服务面积达6971亩,实现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19项关键农业生产要素指标在线动态监测,采集物联网数据达750余万条。

  通过全力打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服务管理平台,将进一步推动北京市云上智能科技小院的发展。如今,云上智能科技小院平台已纳入全市农业科技和生产服务体系——“四层级两平台”体系。

  以键盘取代传统农具,用简洁代码勾勒农耕崭新模式。后续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还将持续全方位提升涵盖服务基点、示范基地、专家工作站、综合应用场景的“四层级”体系服务水准,以及科技咨询培训平台和科技服务管理平台“两大平台”建设,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畅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市科技云上指导的新突破。

  “金种子”嵌入智能“加速器”

  丰收,从一粒粒种子开始。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成色。当前,北京市全方面发展打造“种业之都”成效明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体系,种业创新研究成果突出,种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逐步成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和种业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科技成果正如雨后春笋快速涌现,显示出种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据专家介绍,选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经历繁琐的杂交配组、观察鉴定、多代自交回交和长达十年以上的时间积累。如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物育种,为育种加速提供了新的契机。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为国家数字种业创新中心、作物分子设计与智慧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在智能设计育种、种质资源智能鉴定等方向积极布局、持续发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种业信息团队开展育种智能化技术攻关15年,研发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协同的智能设计育种平台——金种子育种平台,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成功案例数名列前茅的育种软件,为亲本改良、组合测配、品种测试等常规育种关键场景提供智能决策工具16个,为功能基因挖掘、转化体创制等分子育种关键场景提供智能决策工具14个。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表示,杂交组合智能推荐工具实现了田间育种试验之前对组合表型的精准预测,通过提高育种过程的预见性,帮助育种人员制定合适的亲本组配方案,应用案例平均提升育种效率30%以上。县域尺度的品种生态区适宜性评价工具通过将最好的品种推荐给适宜的种植区域,大幅提升品种定位精度,降低推广风险。载体智能设计工具通过预测和模拟不同载体结构的表达效果,实现目标基因的定向载体设计和自动验证,提升载体构建设计成功率,降低了实验试错成本。

  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发团队已构建,并发布玉米智能育种数据集MaizeGEP,包括400份审定玉米品种的基因型、表型、环境型配套数据,具备生态区广泛、种质资源新、表型性状完整、基因型数据密度高、包含精准气象数据等特点,填补了国内玉米智能育种数据采集空白,为学界和业界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农爱问”送专家“上门”服务

  “回答太及时了,第一次种大棚,水果番茄糖度不够心里特别着急,听完专家的解释心情好多了,感谢!”一位农户在“农爱问”平台与种植专家面对面交流后,忍不住地道谢。

  为了畅通农业技术推广通道,实现专家与需求用户有效对接,突破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农业生产技术咨询需求大而专家资源不足,以及单纯人工智能问答无法面对复杂农业生产问题等难题,创新研究、应用农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科技咨询培训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农业AI多模态大模型+专家+管家”融合的实时问答,以及线上、线下相衔接的科技培训服务,以北京农业科技云平台“农爱问”小程序、农业技术智能咨询服务机器人等为应用载体,在北京80多个园区基地进行应用示范,为农业从业者送上了贴心的专家咨询服务。

  北京草根堂是一家以中草药种植、花卉苗木繁育、桑蚕养殖等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儿童研学等游学项目的“田园综合体”型专业合作社。北京草根堂负责人通过“农爱问”平台联系并预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对口专家,就项目申报、中医药文化社会实践课程策划、志愿者培训等方面事宜进行现场指导,给大家详细指点了实际工作中的种种迷津。

  据介绍,北京农业科技云平台“农爱问”咨询服务系统,通过“AI多模态大模型+专家+管家”融合,多方式、实时解决大量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技术需求。系统汇聚首都农业专家和服务资源,以小程序免安装的方式,面向广大农户提供“微信式”实时找专家服务。针对难点问题适时无缝接入专家或管家指导,实时、高效解决大量农业用户的生产实际问题,实现农业科技、专家服务与田间生产实际技术需求的智能、全面、有效对接。目前,“农爱问”已经形成“本市优先、全国共享”的专家服务模式,以各个省份个性化服务主页的形式,优先推送本省份专家服务,同时共享首都农业专家资源。该平台现已入驻专家近200名,覆盖蔬菜、果树、花卉、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等10多个领域,满足了全国不同省份产业特点需求。

  在构建人工智能平台,聚合专家力量提供指导服务的同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还组织农业科研推广一线专业人员,围绕首都农业发展问题,开设“北京农业科技大讲堂”专题直播,让品种、技术、方案直达基层,发挥实效。同步建设首都农业智库,开发融媒体科普资源,组织多模态科技资源推送服务,提升农民素质。立足社交新媒体,搭建科普账号矩阵,让农业科普充分触达社会,增强公众与科学家的互动交流。为贯彻全产业链服务新理念,将科普方法和技术,灵活应用于新品种推广、管理运营、农产品营销当中,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农业科技大讲堂”还组织专家走遍远郊村镇,传播科技知识,培养乡土能人,将科技火种播撒在京郊大地。

  农业生生不息,创新永无止境。人工智能技术翻开了农业生产的新篇章。近两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积极发挥科技资源聚集优势,紧跟农林科技创新趋势,在农林智能化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上岗”大显身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