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首页 > 详细页

北京延庆康庄镇小丰营村520亩旱稻开镰

  金秋十月,北京市延庆区康庄镇小丰营村的520亩旱稻田翻涌着金色稻浪,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10月2日,以“康庄大道美 稻香庆丰年”为主题的小丰营旱稻开镰文化季在稻香与欢声中拉开帷幕。这场集农事体验、非遗展演、田园美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不仅展现了乡村产业升级的丰硕成果,更以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创新实践,为区域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上午9时,1号旱稻田畔鼓声激昂,开场舞《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燃现场热情。在村民与游客的见证下,嘉宾手持传统镰刀完成“第一镰”收割,520亩旱稻正式开镰。

  复垦田里种出飘香旱稻。近年来,康庄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对北方地区干旱特点,当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重点引进和培育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旱稻品种。去年,小丰营村率先整治撂荒地试种“旱香1号”旱稻110亩,取得显著成效;今年进一步复耕全部闲置土地,将种植面积扩大至520亩,并引进“旱香2号”、克旱香、五彩旱稻米等16个新品种,形成多元化种植格局。所产旱稻米香气浓郁、口感弹润,富含微量元素、肌醇与叶酸,具有低糖、低碳水特点,成为控糖人群的理想健康主食,既满足了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又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赋能智慧田。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康庄镇更加注重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小丰营村积极引入AI智慧农业系统,依托科学试验田开展数字化种植实践。该系统在1号和7号旱稻田中布设了土壤墒情仪、微型气象站、智能虫情监测灯等物联网设备。这些设备如同敏锐的“触角”,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以及气象数据、虫情信息等全维度数据。基于AI算法的智能分析平台,能够精准研判十多个旱稻品种的差异化需求。通过这一系列科技手段,实现了水肥利用率提升30%、农药使用量降低20%,预计亩产同比增长20%。村民们只需通过手机即可远程查看田间实况、一键操控灌溉,真正实现了将农田“装进口袋”。

  农文旅商融合田。为强化农文旅融合效应,康庄镇围绕本次开镰文化季精心推出四场文艺演出,涵盖戏曲、歌舞、曲艺等多种形式。这些演出以自然为幕、以稻浪为景,为丰收盛宴增添浓郁艺术氛围。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主动把握互联网机遇,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新媒体方式,积极宣传旱稻产业与乡村文化,成为颇受关注的“网红书记”,以实际行动提升了小丰营旱稻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立足长远发展,小丰营村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打造集生产销售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旱稻产业园。园区将依托旱稻大地景观,打造四季可游的农事体验动线,持续吸引市民参与季节性农耕活动。项目建成后,预计520亩旱稻年产量将突破十万斤,可带动100余户农户参与发展,新增就业岗位30余个,推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0万元以上。

  活动现场,“旱稻含香”大晒场成为了非遗与民俗的展示舞台,热闹非凡。高跷巡游队伍身着彩装,脚踏数尺高跷,在田埂与场院间穿梭舞动,惊险的表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成为流动的民俗风景线。农产品造型展示区以创意陈列吸引着众多目光,用旱稻、玉米等农产品搭建出的各种造型栩栩如生,旱稻晾晒情景展演则生动再现了“收—晒—运”的传统农事环节,让人们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天,延庆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康庄丰收礼赞“康优品”秋实鲜货市集同步开市。和亩润丰、北菜园等十余家本土优秀家庭农场带来了新米、苹果、蜜薯、有机蔬菜、特色花卉、新鲜蛋品、鸵鸟制品等琳琅满目的优质产品。线下市集人潮涌动,游客们穿梭其中,挑选着心仪的农产品。线上直播间里,村干部与青年志愿者热情带货,详细介绍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无缝衔接。据悉,市集交易额预计突破10万元,现碾现销的旱稻米销售达3000斤,为开镰活动注入了满满的“家”味与活力。

  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农产品销售、劳务收入和民宿餐饮客流的提升,更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与参与度。活动期间,周边10余家民宿和家庭农场客流量显著提升,上万人次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康庄镇以稻为媒、以文赋魂,通过“开镰文化季”串联起农业、文化与旅游,既展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当代活力,也彰显了产业升级的丰硕成果。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