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在永乐店镇,38个村正上演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产业振兴图景:撂荒多年的闲置土地变身“金薯田园”,林间空地绽放赤松茸的“褐伞花”,儒家文化浸润的菜园吸引城市居民体验“农夫生活”,来自南方的“贵客”樟树港辣椒在陈辛庄村试种成功……今年,该镇通过“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策略,让传统农业乡镇焕发新生机。
闲置土地变身“金薯田园”
走进新西庄村红薯种植试验田,几名村民穿梭于田垄间,开展除草、施肥等管护工作。阳光下,一株株嫩绿的红薯苗茁壮生长,承载着对丰收的期待。
如何让村集体增收,带动村民致富,一直是新西庄村“两委”班子关注的头等大事。为盘活村集体经济,经过深入调研,村“两委”班子发现,红薯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作物,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今年,新西庄村首次尝试利用闲置的25亩村集体土地作为试验田种植红薯,引种了济薯、小香薯、紫薯、西瓜红四个优良品种。村“两委”班子围绕选品种、学技术、做宣传、谋销路,从播种到收获再到销售全程参与,逐步摸索出富有特色的“甜蜜”致富路。
“目前红薯长势良好,负责管护的村民定期清除红薯地里的杂草,防治病虫害,力求提高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实现效益最大化。”新西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征高兴地表示,红薯产量高,食用方法多样,也可以深加工制成粉丝,红薯收获后,红薯秧也有大用途,可以作为肥料滋养土地,一举多得。
未来,村里还计划积极培育红薯种植和深加工产业链,瞄准红薯粉加工产业赛道,探索电商助农、直播带货和网上订单等销售模式,把红薯种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抓实、抓深。
林间空地培育美味赤松茸
四月一到,走进永乐店镇德仁务中街村赤松茸种植基地,一排排菌床整齐排列,一朵朵如精灵般褐红色的赤松茸若隐若现。田间,工人们正弯腰采摘,动作麻利地将品相完好的菌菇装入保鲜筐。“采摘时注意一下,要把手捏在根下面,扭一下再向上拔起,这个菇就不会损坏,它还可以继续长。”德仁务中街村赤松茸种植基地负责人蔺学峰一边对采摘的员工说着,一边轻轻扭动赤松茸的根部做着示范。
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富含蛋白质、多糖等营养成分,口感鲜美,深受市场青睐。德仁务中街村赤松茸种植基地占地近14亩,有大棚和林下种植两种,全程利用秸秆作为基料进行赤松茸种植的绿色生态方式,不施农药化肥,保证了纯天然品质。“半野生的状态,让这里产的赤松茸品质更加优越,上市以来供不应求。”看着一筐筐丰收的赤松茸被运走,蔺学峰的脸上写满笑容。“今年亩产大概6000斤,我们有专门的收购渠道和销售人员,每亩收入可观,市场前景广阔。”
德仁务中街村赤松茸种植基地生态环境宜人,森林覆盖率高。“我们利用天然的林下优势,引进了林菌发展模式,村里今后想把赤松茸种植基地打造成集采摘、观光、研学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并建设露营等辅助设施,进一步推动赤松茸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洪涛表示。
儒家菜园吸引“都市农夫”
“浇水施肥提菜篮,种瓜栽豆下菜园”,在永乐店镇马合店村的儒家菜园,生活着一群幸福的“都市农夫”。每逢周末,他们便会驾车从城里赶来菜园,在自家认领的菜地或是采摘蔬菜,或是游玩放松,或是为地里的蔬菜做田间管理。
马合店村是“孟母文化村”,因村民孟繁信创建的三迁堂而得名。为深度弘扬儒孟文化,传承农耕文明,让广大市民在休闲时光乐享一份田园乐趣,村里又于2020年建起了儒家菜园。目前,菜园占地8亩左右,划分出28块可对外出租的土地,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和村民的就业增收。
儒家菜园负责人杨瑞莲介绍,菜园现有存量农田,以“出租+托管”的方式,租赁给城市里有农业观光体验需要的朋友。承包农地可以任意选择种菜或种粮食,体验者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栽种自己喜欢的农作物、蔬菜等,亲自体验农耕之乐。认养一块“儒家菜园”后,如果“园主”想省去打理菜园的辛苦,项目组还可为其安排“助手”,定期帮着打理菜园,“园主”只需闲暇时来休闲享受成果就可以了。
五年前,家住通州城区的吴女士一家参与了儒家菜园认领项目,当上了菜园“园主”,有田有菜有娱乐,一家老小乐在其中。“我们在菜地上种了萝卜、小青菜等,节假日孩子们可以亲近田园,认识和了解蔬菜,也能帮助他们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很好,我们也特别享受在乡村当农夫的日子,特别接地气。”
南方“贵客辣椒”扎根北方乡村
五月,走进陈辛庄村的种植大棚,只见一垄垄田埂上,一尺来高的辣椒植株郁郁葱葱,星星点点的白色花蕊在绽放,青嫩的椒果垂挂在枝丫上,有的刚露出指甲盖大的尖角,有的已长成羊角形,有的则如一盏红色灯笼,这便是来自南方的“贵客”樟树港辣椒,此刻正扎根在北方的土地上,孕育着独特的辛香。
据了解,湖南省樟树镇椒农200多年自留种传承下来的一个老品种辣椒,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色鲜、肉厚、皮薄、微辣、脆甜等特性,广受菜馆及饭店欢迎,售卖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成为辣椒界的“天价”代表。
两年前,陈辛庄村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该村第一书记邹巨岚在深入了解市场和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时,敏锐地察觉到湘菜在年轻人中的热度持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湘菜所需食材和辅料出现巨大缺口。他进一步对湘菜所需农产品展开细致研究,发现樟树港辣椒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外形,在农业市场上独树一帜,极具市场潜力。
2024年3月,陈辛庄村正式开启樟树港辣椒的种植之旅。经过两年的努力,完美还原了原种樟树港辣椒的外形和口感,这份成果得到了北京湘菜协会会员的高度认可,标志着“南菜北种”在陈辛庄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今年,陈辛庄村延续去年的成功管理经验,在两亩半的大棚内精心种植了5000棵辣椒秧。辣椒收获时节,两个大棚平均每天可产出六七十斤辣椒。“种植樟树港辣椒不仅为村集体带来新收益,若扩大种植规模,还能为村民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陈辛庄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陈辛庄村将坚持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打造农产品新品牌,把握产品质量,不断拓展品牌市场,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生态,带动村民实质性增收致富,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