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首页 > 详细页

“科学田园”激活乡村“三生”共融新算法——走进北京市“百千工程”示范村大周各庄村

  夏日时节,步入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大周各庄村,果蔬与花草的芬芳在设施大棚与街巷庭院间交织弥漫,不远处的农场传来孩子们的阵阵欢笑。欣欣向荣的乡村场景得益于北京市“百千工程”的落地实施,大周各庄村成为怀柔区“科学田园·渔阳北房”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示范村,大踏步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宜居、生态优美的“三生融合”乡村发展之路。

  “‘百千工程’恰如一场及时雨,为我村注入了风貌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双重动能。”大周各庄村党支部书记柳彦国感慨。他介绍,蔬果种植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早些年,村党支部牵头创办合作社,成立“衣食在周”品牌,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和乡村产业。但村庄的空间风貌和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传统农业效益较低、发展动能不足。

  这两年,大周各庄村遵循“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理念,“我家小菜园”“邻里·间公园”等微景观不断焕发新绿,绿篱替代了硬质隔离,房前屋后点缀着小菜园,驸张路沿线花团锦簇,风貌美化持续做“加法”;采用“共建共享”模式,整合移动、联通、电信、歌华四家运营商资源,实现“四线合一”,有效治理空中“飞线”,巧妙做“减法”。同时,村内文化公园新增了篮球场、休闲长廊和柳树微公园,沿街墙面绘制了3000平方米主题彩绘。昔日的寻常村庄,如今已成为“一步一景”的宜居家园和“有温度”的热门打卡地。

  环境是“底色”,产业是“引擎”。在“百千工程”政策赋能下,大周各庄村依托怀柔科学城的科技辐射,农业迎来科技革命,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在“渔阳郡·桃花源农场”的水培基地,蔬菜长势喜人,水肥一体化系统正为水培生菜精准“投喂”——这正是改造提升的立体水培设施,它实现了蔬菜的自动化、工业化生产。“现在几个棚的水培蔬菜都可以由一人管理。”农场主理人杜连辉自豪地介绍。作为来村创业的新农人之一,他体验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在变化,也希望把农业科技的成果从乡村带到城市里去。“我们创立了品牌,开发了阳台农业产品,让都市年轻人在家就能水培蔬菜,体验‘蔬菜自由’的乐趣。”

  科技赋能不止体现在大周各庄的一个农场。村里实施“衣食在周”智慧农业项目,设施大棚完成智能化升级,西红柿、黄瓜等蔬果实现从播种到采收的全程精细管理。同时,通过连接农业监测预警云平台,实现生产全过程监控、风险预警与决策辅助,有效节能增效、提质增收。村里还引入“品质优、口感好、收益高”的特色果蔬品种,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对84栋日光温室和150亩大田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品质。

  一产带动三产,大周各庄实现农文旅商多业态协同发展。在“渔阳郡·四十里田园”,稻田种植区传承着古渔阳文化,亲子研学、露营体验、户外拓展等项目,则让游客深度体验农耕文化与科技农业的融合魅力。此外,村里建成的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渔阳郡·易田间”,集全区及对口帮扶地区的优质农特产品展示与销售于一体,既加大了地域农产品宣传力度,又拓宽了销售渠道,品牌影响力有效提升。

  多元产业焕发乡村活力,大周各庄推出“春赏花、夏露营、秋采摘、冬玩雪”四季主题活动及“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文化游园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来此体验。“农文旅产业日臻成熟,村庄周边的林地、公园等开敞空间以及村内闲置房屋,被打造成特色网红打卡点,并配套完善了餐饮、零售、休憩、观赏、停车等服务功能,可同时满足500人的农产品采购、旅游集散、餐饮游憩等需求。”柳彦国介绍。去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市主会场庆祝活动在大周各庄村成功举办,不仅检验了村子较高水平的接待能力,更彰显了“百千工程”实施以来风貌提升和产业发展上取得的成绩。

  2025年上半年,大周各庄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647元,同比增长15.5%。村民收入持续增加,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也愈发真切。“村里越来越好,去年我把房子翻新了,不仅住得更舒心,干事创业的热情也更高了。”村民柳萌高兴地说,生活环境改善后,他今年还在村里开了“渔阳郡·谷饲时光慢”村咖,开始投身乡村新业态。

  如今,在大周各庄村的示范引领下,示范片区内小周各庄村、黄吉营村、新房子村、小辛庄村、小罗山村协同奋进,“两高一智”高标准农田建设、博士农场、未来农场、休闲农业、电商协会等接续铺开。今年6月,北房镇成功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科学田园·渔阳北房”示范片区的金色名片不断被擦亮,一首平原沃野的振兴交响曲,正激荡出时代最强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