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首页 > 详细页

大庄科乡:山水丹青绘就京郊共富新卷

  晨雾未散的京郊群山间,大庄科乡的轮廓已在霞光中渐次清晰——明长城的青砖在晨露里泛着暖光,百亩牡丹园的露珠顺着枝叶滚落,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声与露营基地正在玩闹的孩子们的笑声撞在一起,在山谷间荡起层层回响。这个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山区乡镇,正以“村庄景区化、农资盘活化、产业融合化、文旅结合化”为弦,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交响乐章。

  景村共融 把绿水青山酿成“幸福不动产”

  沿着蜿蜒的乡道驶入大庄科乡,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切换着“画框”:龙泉峪明长城像一条沉睡的巨龙,在山脊上舒展着斑驳的身躯;莲花山的云雾刚被风撕开一道缝隙,便漏下一片金光,将山间的暴马丁香染成碎金,几位游客举着手机,正追着一只停在花蕊上的蝴蝶拍照。

  “我们要让每个村庄都成为有故事的景区。”大庄科乡党委书记尤轩站在铁炉村双秀湖景区前介绍道。这里曾是一片荒坡,如今已经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A级景区:红色教育长廊里陈列着老照片,湖面上的船只停靠在岸,拓展训练区的大操场上回荡着加油声,大食堂的灶台上,栗蘑炖柴鸡正“咕嘟”作响。“这里的研学活动寓教于乐,很不错,特别是晚上住在露营基地,推窗就能看见星星。”游客陈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孩子说长大后要当长城保护员,这大概就是‘实景’‘真情’的力量。”

  更动人的蜕变发生在香屯村。村里的乡情村史陈列室里,香屯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范学新正在给游客讲解:“这张老照片里的城墙,就是我们祖辈用肩膀扛着砖垒起来的。”而在村里的施工现场,设计师正对着图纸比划:“这处闲置的房子要建成长城书屋,打造长城主题的阅读空间,那处……”古老与现代在这里温柔碰撞,让游客仿佛穿越历史,感受沧桑巨变。正如游客张先生在留言本上写的:“香屯不是景点,是活着的长城文化博物馆。”

  其实,大庄科乡让村庄景区化的步伐远不止于此,据尤轩介绍,该乡利用自身生态优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正在不断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今年,他们策划推进了灵栖谷项目,这个500亩的山水综合体,将通过“山水田园+”的创新模式,打造集儿童研学、农道体验、越野徒步等艺术休闲融合的基地,真正将绿水青山“变现”为“幸福不动产”。

  三产裂变 让“山珍”变身“金名片”

  在红色大庄科农产品展厅里,广受市场好评的铁皮山楂汁,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光。“以前我们种山楂,就盼着贩子来收,一斤最多卖几毛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啥。”瓦庙村村民王阿姨感慨道,“现在好了,山楂进了加工厂,做成汁、卷、片,乡里统一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还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我们干得也起劲儿。”

  王阿姨生活的改变,源于大庄科乡创新的“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统购统销模式。这条被当地人称为“产业生命线”的链条上,农户负责种出好产品,合作社严把质量关,政府搭平台、引企业,企业做研发、拓市场。这些带着“大庄科印记”的产品,通过电商直播、文旅推介会等渠道,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深加工的“魔法”还在持续升级。早上7点,沙门合作社的闫大哥就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合作酒厂的电话:“这次的口味我们都尝过了,大家都很喜欢!”大庄科乡地处山区,乡里有不少蜂农,初级农产品的销售一直是个难题。经过铁皮山楂汁的“试水”,今年,该乡开始尝试将蜂蜜酿成蜂蜜酒,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合作社对酒的质量要求挺高的,我们试了多种菌种,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酒厂负责人介绍道,预计今年8月,首批蜂蜜酒正式投入量产,预计产酒25吨,能消耗7吨蜂蜜。蜂蜜的销路有了着落,蜂农喜不自胜。在董家沟村,蜂农刘大哥蹲在蜂箱旁,正在加紧摇蜜:“以前蜂蜜只能卖原蜜,现在加入合作社,等蜂蜜酒上市,我家的收入至少翻一番!”

  品牌建设与渠道创新双轮驱动,让“山珍”真正变身“金名片”。自2023年至今,“红色大庄科——冰川绿谷”品牌推出的板栗、核桃、红油香椿、栗蘑等多款精品伴手礼,不仅登上“妫水农耕”区域公共品牌的推荐名录,还通过“网红村书记直播”、文旅推介官探店等方式,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受到了广泛关注。

  红绿交织 用精神富矿浇灌共富之花

  在沙塘沟村的英雄广场,30名小学生正对着英雄谱敬礼。

  “1938年,这里成立了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老村主任胡永旺的讲解声刚落,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举手:“爷爷,现在我们能为革命前辈做些什么?”老村主任蹲下来,指着远处说:“把红色故事传下去,把红色村庄建得更美,就是最好的纪念。”

  大庄科的红色基因,正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承。以沙塘沟、霹破石、铁炉为核心的红色教育体验基地,不仅修复了多处革命旧址,还开发了“重走行军路”体验路线、缅怀革命先烈现场教学等课程。“我们不做‘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是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信仰的力量。”基地负责人张先生介绍,今年以来,教育体验基地已接待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等各类研学团队200余批次。

  红色文化的“流量”,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增量”。近年来,大庄科乡利用自身生态优势、红色资源积极打造特色文旅产品,东王庄村就已连续三年举办越野跑活动,吸引了众多越野跑爱好者参与。特别是,今年的赛道巧妙串联香屯村长城遗址,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红色路线”。“看到了这么美丽的风景,再喝一口山楂汁,那酸甜味里都是奋斗的滋味。”参赛者李女士边擦汗边说。活动还设置了农产品展销区,板栗、核桃等产品试吃点前排起长队,现场销售额超1万元;参赛者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红色跑+山水游”体验,为大庄科带来网络曝光,让更多人看到大庄科、了解大庄科。

  “红色是根,绿色是叶,我们要让根更壮、叶更茂。”大庄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雪峰望着远处的青山说,“下一步,我们将串联全乡红色节点,打造京郊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环线;同时深化‘红+绿+农’融合,让红色文化不仅‘活’在历史里,更‘火’在当下,‘富’在群众。”

  从“卖风景”到“赋文化”,从“种产品”到“做品牌”,大庄科乡通过不断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特色农业激活增收引擎,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用“四化”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和美乡村,让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以最动人的笔触,在京郊的绿水青山间徐徐铺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