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地,眺望潞城镇,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是一片经济发展的热土,更是一片充满人文关怀的家园。潞城正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更是生态的和谐共生、文化的繁荣兴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从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到绿色能源利用,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到优化营商环境,潞城镇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每一步都彰显着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基层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潞城镇党委书记吴亚西表示,潞城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为高质量发展赋能,镇域品牌“文明银行”不仅是一个创新的基层治理动员服务体系,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理念。它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让每一次志愿服务都能成为传递温暖和正能量的桥梁。在全员动员、全面参与的模式下,潞城镇成功构建起和谐、有序且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新生态,为城市副中心治理模式探索出可供参考的成功路径。
潞城镇的坚持,不仅仅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追求,更是对新时代城市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生动写照。在这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辅相成,城市治理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新发展浪潮涌 现代产业集群兴
在潞城镇第一会议室,20余家企业代表与潞城镇政府面对面,热议北京·潞城百亿都市食品科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旨在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如今的潞城,已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的传统农业小镇。自2002年通州区在此设立“食品工业园区”以来,这片热土便开始了它的蜕变之旅。历经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潞城镇已经集聚了蒙牛、二商肉食、白玉食品、苏稻食品等50家食品企业,形成了规模庞大、链条完整的食品产业集群。潞城的食品企业不仅为城市副中心的居民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更在国家大型会议活动服务保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由汇集到携手共进,潞城食品类企业产业链不断拓展,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动力与创新活力。特别是近年来,潞城镇积极搭建“潞城企业联盟”平台、推动企业交流合作,食品工业企业之间互购产品,农业园区为工业企业输送初级农产品,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企业间流动,网络直播、线上销售不断植入,标志着潞城都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初见雏形,同时呈现出加速演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食品产业的引领下,潞城镇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中农富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加之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潞城集体林场,共同构成了“1+6+1”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这些产业园在绿色生态、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探索创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更为潞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成为这片土地上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让企业高质量发展无后顾之忧,潞城镇通过改革创新不断破解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博格华纳新工厂的落成,便是潞城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的新实践。为了避免出现企业厂房建设重投资,而科技、创新投资不足的现象,潞城镇政府选址“拆五还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约30亩,以联营公司为建设主体,为博格华纳公司投资约1.2亿,量身定制约1.59万平方米的新厂区。此举既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难,又通过厂房出租、土地出租的方式,充实了集体资产,以集体联营公司为主体,达到惠利百姓的目的,实现镇企民三方互利,形成了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潞城模式”。
产业集群的“拔节生长”、集体用地上的“新梦想”、林地间的“绿色财富”、营商环境优化的“加速度”……新经济与传统产业交织,生态与产业共生,潞城与人民携手共进,用更加生动的场景和故事,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无限可能与希望。
大数据会说话“有我”志愿服务热起来
300余支志愿服务队,8000余名注册志愿者,540万文明积分背后,是540万人次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参与。为落实区委“11311”工作体系,大力构建“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体系,广泛号召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基层治理,潞城镇依托“文明银行”基层治理动员服务体系,将治理任务巧妙策划成志愿行动,逐渐形成了一套“志愿队伍孵化五步走”的方法,打造一系列“有我”志愿队伍。
“平安有我”志愿队在村内入户查安全隐患,已从10余人发展为固定成员74人,在5个村建起志愿分队;“护河有我”志愿队维护河边环境秩序,现有固定成员44人;“环‘净’有我”志愿队聚起80余名养花爱好者,带动身边人爱绿护绿;“连心有我”志愿队100余名志愿者开展“围爱行动”,为户外劳动者编织围巾,与镇总工会及环境办共同开展特殊群体关心关爱行动。“交通文明有我”志愿队188名成员,日常在村内开展文明交通宣传;“助老有我”志愿队80多名志愿者以花为媒,跟独居老人结对,上门探望……“做志愿”已经从一个“新概念”,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潞城人踊跃参与的“新实践”。清理垃圾、引导交通、为老人提供服务,这些随处可见的身影,彰显着潞城志愿服务的无处不在和深入人心。
“以前,我们科室、村在开展工作时往往习惯‘大包大揽’,如今依托‘文明银行’,我们更多在思考如何发动更多群众、更多群体共同参与。”科室负责人介绍说。在潞城,社会动员不是某个科室的工作职责,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工作方法,贯穿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在“文明潞城”APP上,每个人都可注册成为“文明储户”,发帖分享身边的文明人、文明事以及所思所想所盼。通过对平台上抓取的群众参与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潞城镇得以精准掌握群众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导向,为活动的持续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依托“文明潞城”APP收集参与数据,分析群众感兴趣的活动,分析最活跃的人群,“文明银行”总行办公室定向邀约并设计志愿服务岗位,职能科室为志愿骨干提供小课培训,大力提升村民志愿服务水平,让“副中心有我”的意识强起来,更有及时并持续的志愿激励黏住志愿者热情。2023年至今,围绕接诉即办、人居环境整治、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等重点任务,潞城镇依托“文明银行”平台开展“党群贴心工程”“一米微花园”“安全大巡查”等十余项志愿服务行动,累计参与人次超3.5万。
民生服务暖人心 幸福指数节节升
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让百姓尽享发展红利,让百姓切实享受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干净整洁的村庄,是潞城镇严格落实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的结果。潞城镇已将32个平房村的85座村庄公厕、7360盏路灯、9136台“煤改电”设备等均纳入管护范围,成立村级报修群,设立24小时服务电话。通过建立“五有”管护体系,即“有制度、有标准、有经费、有队伍、有机制”,确保了基础设施管护的规范化、精细化、持续化和效果最大化。
在“煤改电”方面,潞城镇不仅完成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还深入开展了“送气下乡”惠民实事。根据23个“煤改电”村的实际需求,该镇定时定点为各村配送惠民气罐,确保每周每村准时送达2次。活动持续半年多时间,该镇实现了接诉即办“零诉求”,率先完成了全区巡检任务,巡检完成率达到100%。
民生工作的扎实开展,让潞城镇的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温暖。2024年8月至今,潞城镇民生工作捷报频传,收到了来自老百姓的8面锦旗,这不仅是群众对基层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一份份“幸福账单”,彰显当地民生服务的暖心温度与办事成效:
紧急漏水难题,社区跑出“响应速度”。后北营家园二区住户家里突然漏水,“这水顺着墙壁就往下流,麻烦社区的同志来我家帮忙看看吧。”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迅速前往居民家中查看漏水情况,同步联系物业。双方高效协作,精准锁定漏水点,快速采取维修措施。漏水点得到了全面修复,居民生活的幸福感直线攀升。
办好惠民实事,巧用“问题清单”。秉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思路,小豆各庄村委会广开言路,征集居民在休憩娱乐、运动健身、绿化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将村内卫生死角的垃圾彻底清理,打造出家门口的健身广场。“能就近活动活动筋骨,真是太好了。”村民李老爷子感慨地说。惠民工程持续发力,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八旬老人走失,潞城综治指挥中心上演“暖心救援”。依托智安乡村监控设备系统,进行广泛视频指挥调度,民警、工作人员紧密协作,精确搜寻,让走失老人平安归家,百姓安全感稳稳落地。
一面面锦旗背后,是潞城对民生诉求的时刻“在线”。潞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长风表示:“秉承‘七有’‘五性’原则,潞城镇将为民服务机制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治理,始终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力夯实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用心提升公共服务质效,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实际行动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