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首页 > 详细页

“我们在科右中旗帮村民卖红薯”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广袤土地上,有一支海淀区派出的挂职干部团队,他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村庄集市——他们就是海淀区驻科右中旗援蒙挂职团队。领队门传岷,来自羊坊店街道办事处,挂职科右中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成员包括夏宇、王博辰,他们分别来自区农业农村局、四季青镇。虽然来自不同岗位,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聚在这里——落实京蒙协作任务,助力科右中旗乡村振兴。

  走进杜尔基镇赛罕乌拉嘎查的沙地蜜薯种植现场,一片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展现在眼前。门传岷与当地农民亲切交流,仔细询问着蜜薯的生长情况,他的脸上洋溢着对这片土地的关切和对未来的信心。“老乡,最近蜜薯长得咋样啊?有没有什么困难呀?”门传岷关切地问道。“门旗长,多亏了你们的指导和帮助,今年这蜜薯长得可好了,就是我们还是有点担心销售问题。”农民朴实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别担心,咱们一起想办法,我们一定帮你们把这优质的蜜薯卖个好价钱。”门传岷坚定地说。

  深入田间地头 了解农民需求

  为了更好了解情况,挂职团队的干部们时常深入到农民之中。在一位老农家中,来自区农业农村局的夏宇与他促膝长谈:“大爷,您种了这么多年地,对咱这儿发展沙地蜜薯有什么看法呀?”夏宇认真地记录着老农的每一句话。老农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就种点玉米,收入不高,这沙地蜜薯确实是个新出路,但我们也怕弄不好啊。”“大爷,您放心,有我们在呢,我们会全力支持大家的。”夏宇的话语给老农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推动赛罕乌拉嘎查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沙地蜜薯实现农民增收的过程中,挂职团队的干部们付出了诸多努力。“科右中旗的老百姓原来大多种植玉米,每亩地的收益只有1000元左右。如果种植沙地蜜薯,即使按照公司的保底收购价,每亩地收益也可以达到3000元左右。”夏宇说。

  转变发展思路 种植沙地蜜薯

  转变发展思路是关键的一步。门传岷回忆起刚到科右中旗挂职时的情景:“那时候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适合这里发展的道路。”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次沟通,挂职团队和村里一道确定了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绿色生态沙地蜜薯的主攻方向。

  “赛罕乌拉嘎查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气候优良、环境优美,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在300天以上,土壤重金属含量接近于零,未经污染的土壤、水质、空气等绿色资源为农业种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门传岷说。

  挂职团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专家团队前来指导,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支持。在种植之初,他们就强调要坚持科学与绿色的种植方法,“一定要施农家肥,用地下山泉井水灌溉,人工除草,绝对不能使用生长激素,要确保蜜薯绿色生态无污染。”这些要求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为了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夏宇通过区农业农村局,协调农业农村部产品及加工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为沙地蜜薯进行了全面“体检”。“我们是海淀区派往前线的援派干部,后方的优质资源和支持就是我们的坚强依靠。”夏宇说。

  当看到权威检测结果显示没有任何农药残留且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时,夏宇兴奋地说:“这就是我们沙地蜜薯的优势,绿色、生态、无污染!”

  推动蜜薯销售 实现农民增收

  按照保底收购价,村里可以以每斤1.2元的价格将蜜薯出售给一家公司。如果本地零售,价格可以达到2元以上。而如果进京销售,除去物流成本,价格可以达到至少2.8元每斤。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挂职团队多措并举,想尽办法为村里的蜜薯拓宽销路。

  来自四季青镇的王博辰积极联系各方,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推介。在一次与北京某企业的沟通中,他详细介绍了沙地蜜薯的优势和特点,成功打动了对方,达成了采购意向。他说:“每一次的沟通都是为了能让科右中旗的优质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挂职团队积极推动蜜薯“进京”“入海”,向北京国资公司、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花园路街道等多个单位和市民推介沙地蜜薯,获得了极好反响。“通过我们的推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至少有5个街道、6个镇采购了沙地蜜薯。”门传岷说,“用沙地蜜薯做出来的烤红薯口感非常好,只要吃过的人,基本都会复购。”

  在“绿品出塞北京有约”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上,沙地蜜薯一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门传岷带领团队成员精心布置展位,热情地向每一位参观者介绍沙地蜜薯的独特之处。“沙地蜜薯香甜软糯,口感非常好。”一位参观者品尝后赞不绝口。

  同时,挂职团队还积极通过美团、微信朋友圈、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向当地居民推介沙地蜜薯,推动蜜薯在当地的销售,与旗直部门、学校、小区、商超、农贸市场等建立联系,实现了线下的广泛销售。

  “看着这些沙地蜜薯被大家认可和喜爱,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了。”门传岷感慨地说。通过在中国乡村振兴大会、农业展览馆等平台不断推介,沙地蜜薯甚至还收到了来自农业农村部的采购订单。

  最终,赛罕乌拉嘎查第一年大规模种植的50万斤沙地蜜薯,赶在2023年底寒冬来临前,基本销售完毕。赛罕乌拉嘎查数十户庭院经济种植户均增收1—2万元,带动农牧民劳务收入增加10万元。

  挂职团队的努力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凝聚了人心。当地百姓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他们挂职团队真的是全身心投入到我们这儿的工作中,他们点子多,办法也多,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当地一位干部由衷地赞叹道。

  如今,挂职团队的干部们依然忙碌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为当地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采访的最后,门传岷满怀信心地说:“请组织放心,我们作为海淀区派出的援蒙干部,一定会牢记使命,继续努力,通过‘京蒙协作’工作机制,打响‘海淀援助’帮扶品牌,助力科右中旗乡村全面振兴,让更多的农民受益,推动‘中海’两地的情谊更加深厚。”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