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强坐在小麦收割机的驾驶室内。
宋永强保养青贮玉米收割机。本报记者孟紫薇摄
初秋时节,一场大雨过后,清晨的空气有些微凉。顺义区赵全营镇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合作社的院子里,一身绿色工装的宋永强正忙着检修农机,为接下来收割青贮玉米做准备。
“这4个大圆盘是割台,可以将玉米连茎带穗揽入‘腹’中,‘嚼’得粉碎后,再‘吐’出牲畜越冬的饲料。”围着一台3米多高的农机,宋永强一边介绍,一边认真查看刀片有无磨损、齿轮箱是否需要补充润滑油。这样细细保养一圈大概需要10天,以确保农机持续高效、稳定运转。
皮肤黝黑,身材结实,不时嘿嘿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1994年出生的宋永强是农机队队长,也是年龄最小的成员。从小在甘肃酒泉的棉花地里长大,他最喜欢的就是钻进家中的拖拉机里冒险。中专车工毕业后,本有很多职业选择。机缘巧合下,宋永强误打误撞加入了合作社。
最初,宋永强的工作是文员,主要负责做预算、整理材料。休息时,看着满院的“变形金刚”,在师傅们的巧手下焕发新生;广阔的田野间,保养好的农机来回穿梭,收获丰硕的果实。宋永强的心里痒痒:要是我也能驾驶这些“大家伙”就好了。没过多久,一个机会来到眼前。
2015年,合作社购买了2台植保无人机,亟须飞手。宋永强主动报了名,在廊坊参加了一个月的培训。前半个月在电脑上模拟飞行,后面则是在田间实战练习。时间紧任务重,宋永强上课丝毫不敢开小差。飞不好直线就反复练,找手感。一天下来,太阳晃得眼花,衣服都析出了盐粒。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所有考核后,宋永强“持证上岗”。规划路线、设置参数、一键启动……瞬间,一台重达50公斤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比起传统的车载喷药,无人机喷洒雾化均匀,可节省约20%的药剂。同时不会压苗,作物长高后还能二次追肥,助力增产。
半年后,宋永强正式调到农机部。虽然骨子里酷爱驾驶、摆弄机械,但一开始他对各种农机也是一知半解,只能每天“泡”在田里,请教老师傅。有一回,拖拉机连接农具的销子突然断了,宋永强吓出一身冷汗:“好在师傅就在旁边盯着,提醒我下次检查时要细心。”摸不准“铁疙瘩”的脾性,擦伤破皮更是家常便饭,宋永强手上留下了几处伤疤,长出了老茧。
从懵懵懂懂的小伙子,到独当一面的全能农机手。这些年来,宋永强飞速成长。说起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农机如数家珍。搭载北斗导航装置、辅助驾驶的播种机,可自动计算作业面积,保持匀速行驶,不仅解放了农机手,每亩还能节约2.5公斤种子;最新的电动拖拉机,零排放、节能环保,智能驾驶系统可触屏操作,轻松灵便;大型收获机的轮子比人高,视野开阔,有空调,甚至能听音乐……
随着智慧农业逐步推广和应用,配套农机不断升级。截至目前,顺义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以上。凭借“一点就透”的业务能力,三年前,宋永强升任农机队队长,带着队里30多名农机手钻研技术。
然而挑战也接踵而来。队里近一半师傅都年过50岁了,面对不断更新的装备,有些畏难。“基础操作都一样,就是要在导航调试上再学一下,学会了工作效率会大大提升。”宋永强平日爱玩游戏,手机操作熟练,对电子设备掌握得快。他发现,不如先教大家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师傅们触类旁通,看卫星导航界面自然就不陌生了。试验后,这个方法果然有效。
在这个年轻人的鼓励下,队里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出色的农机手,从耕到收驾轻就熟。为了把现代农业干得更好,宋永强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工作之余,他先后完成了计算机专业大专和土木工程专业在职本科的课程。除了驾驶和维修,还想试着利用所学,做些农机的创新改造。
到9月底,宋永强就要迎来自己31岁的生日。回首入职合作社的这十年,这个豪迈的西北汉子竟一时有些感慨:“时间真快,只能说幸运吧,还有不后悔。我们父母那辈种田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但现在的农业很潮很酷。操作无人机升空的时候,我的心也会跟着飞起来。”
生日当天想要怎么庆祝?宋永强哈哈一笑:“就在地里过!收割玉米,然后种下冬小麦。”爬上一台修好的收割机,宋永强和记者畅想起向往的生活:“应该是在我最喜欢的秋天,视野特别开阔,能看到远方的浅山。我吹着空调、听着歌,机器轰鸣下,年年都是丰收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