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作为一所北京市远郊区的农村学校,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学校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神圣使命,探索幼儿园、小学、初中一体化办学。近年来,学校科技教育发挥金鹏科技团生命科学分团的作用,充分挖掘区域地域资源,拓宽科技教育途径,创新科技教育形式,培养了一批批有科技素养、有创新精神、有乡村情怀的学子,为密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力量。
挖掘区域资源 培育科技英才
大城子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原大城子中学和大城子镇中心小学合并而成。学校位于密云区东北部锥峰山脚下,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教育的品质,在党总支书记、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党组织发挥把方向、作决策作用,坚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对课程改革、面对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过调研论证,学校确立了“挖掘山区资源、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技英才、成就美丽学子”的科技教育工作目标。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已形成规模,走出了一条富有“山区”特色的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形式开展科技教育。在校内布置了完备的科技教育场地、设施和软件等科技教育资源,现有图书馆一个、13个图书分室,校内建有1500平方米的学生生物实践基地一个,两个多媒体教室,5个科技活动专室,一个仪器室,并配有供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实践、研究活动的各种仪器、设备,为学生在校内开展科技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走出校门,学校所处的大城子镇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教育基地”:这里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原始次生侧柏林、万棵百年梨树、常年喷涌而出的优质地下“龙泉”和北沟“清泉”、地质学上罕见的“子母石”一条沟等优质资源;拥有独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如全国独有的“V”字形明代古长城、“墙子雄关”古战场遗址,形成了独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此外,大城子镇的药材基地、食用菌基地、金银花基地等,将自然景观与特色人文资源完美融合,为大城子学校生命科学、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学校敏锐捕捉区域优势,借势开展科技教育。师生利用业余时间,刨地、捡砖头瓦块,到锥峰山挖药材再栽种在校园里,开展“用采来的药材美化校园”活动,一时间校园里处处是丹参、黄芩、知母等药材。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探究,校园俨然变成“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基地”,基地内的药用植物已达189种,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参与种植、栽培、采摘,并记录生长过程,相继建成“中医药小博物馆”“小小中医药体验馆”,并多次走上北京市学生科技节的舞台。
学校根据不同的科技主题,聘请大城子镇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作为学校的“科技专家”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同时,让学生身边的“土专家”、家长委员会代表走进校园,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培育脚踏实地、有乡土情怀的科技英才。
创新发展模式 建设师资队伍
大城子学校的科技教育成果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作支撑。目前,学校教师有96人,专兼职科技教师达36人,其中科技教师具备高级职称的有9人、中级职称有18人。学校先后有8名教师荣获市区级十佳科技辅导员、优秀科技教师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朱秀荣老师为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乡村振兴计划特聘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科学1小时”讲师团讲师、北京科普促进会理事;吴井平老师为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学校工作委员会委员、密云区科协委员;贺建华老师为全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咨询专家。
大城子学校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依托教师团队强大的专业素养,以科技教育为抓手,开发了“我与药材共成长——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系列、爱护动物系列等系列课程,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们“沉浸式”了解到了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
吴井平是学校的专职科技教师,在他的课堂上,不仅有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还有课外开展的各种科普活动。吴老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近自然、亲近生态,从药用植物研究系列科技活动到辅导青少年观鸟;从为青少年编写多本科普读物到前往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密云电视台录制专题节目……在吴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参加全国、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鹏科技论坛、中小学生观鸟赛、植物栽培大赛等科技竞赛,获奖二百余项、获奖学生达一千余人次。
助力乡村振兴 培植家国情怀
党的二十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作为地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农村学校,大城子学校在生命科学分团的基础上,着力开展生态与环境研究,不断适应“双减”背景下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持续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密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将科技教育与生态保护、乡村发展相结合,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增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对乡村的热爱和责任。
学校与周边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家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科技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产品推广、市场拓展等服务,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学生们将科技思维与建设美丽家乡相链接,设计了以“厕所”为主题和以“房屋”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小课题,将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农村公厕卫生条件不好、公厕冲水设施不完善、大量房屋闲置等现实问题,用科学思维进行拆解。学生们在长期调研的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并与老师进行多次探讨,生成调查报告,针对问题精准提出可实施的解决办法,用现代化的科研方式为打造美丽家乡出力。学生们撰写的《关于改进大城子镇厕所建设模式的调查与建议》荣获第十届北京市科学建议奖一等奖;《关于大城子镇厕所建设模式的调查研究》荣获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专项奖,这些无一不是“乡土”的真实写照。
大城子学校的科技教育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创新学校,成为密云区第一所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也是北京市山区校中第一个金鹏科技团。
提升科学素养 培养美丽学子
大城子学校的学生们在科技教育中收获了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也展现了自信、勤奋、创新和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在校内积极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和竞赛,还在校外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志愿服务,时刻关注家乡的山水、新农村建设,传播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学生们有的利用课余时间,编写《大城子观鸟指南》《大城子药用植物图鉴》等科普读物,为当地的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资料;有的利用假期,参加了全国各地的观鸟科普活动,与专家学者交流学习,为保护鸟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出力;有的利用周末,到周边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家院等地进行科技调研和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和帮助。
多年来,大城子学校始终坚持“着眼山区资源”,以浓浓的“乡土特色”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学校的“观鸟小组”“黑鹳小队”一直持续在学校周边活动,成为学生喜爱的社团。学校附近的红门川、太师屯的清水河流域成为学生们的“观鸟基地”。摄影社团的学生以大城子为圆心,展开周边鸟类的观察和拍摄,经过3年的努力,科普读物《家乡的鸟》正式与同学们见面,深受大家喜爱。
学校为孩子们的发展积极搭建舞台,持续开展“认识家乡常见植物”“我与药材共成长”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不断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潜能。时至今日,大城子学校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已培养出了一批批科技英才,为密云二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宏志中学,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澳门理工大学输送了一定数量的科技人才,展示了大城子学子的风采和才华。
大城子学校的科技教育成果,是密云区教育系统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密云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份有力注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城子学校将继续努力打造一所有品味、有品质的现代化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赵小强(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