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首页 > 首页 > 详细页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支撑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

  为落实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的重要部署,自2022年起,在乡村振兴科技项目的支持下,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牵头,组建由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及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共同参与的跨专业跨学科团队,在平谷京瓦园艺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开展设施蔬菜关键技术攻关和生产示范,现取得良好成效。

  室外是35度骄阳和热浪,但一走进半封闭的智能连栋玻璃温室,瞬间清凉、舒爽。这里的番茄挂满枝头,静待收获。在每个种植架下面有一个像钓鱼的鱼护,自北向南,与种植架一样长,吸引了参观者的眼球,这可是在其他玻璃温室从没见过的东西。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李蔚介绍说,这是疏风管道,该温室建有气候调节走廊,并将加温、降温、除湿以及CO2输送等多种功能的设备集合在一起,采用正压通风技术,通过这条疏风管输送到栽培区,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微气候环境。有了这项技术的连栋玻璃温室,即使在7、8月份,北京因高温进入蔬菜生产淡季时也可以进行番茄生产。

  夏季高温期间,打开气候室的降温系统和温室屋面通风窗,正压送风风机从湿帘的出风侧将经过湿帘降温的湿冷空气加压后,再通过设置在种植床架下部的均匀送风管道,从作物的根区吹送到作物冠层,气流在自下而上的运动中将温室上部空间的热空气通过屋面通风窗挤压出室外,可有效降低温室温度,保障作物夏季生长,延长生长周期,促进产量形成。此外,还采用4毫米钢化漫反射玻璃,实现作物“无影灯”式采光,透光率可达91.5%,配备天窗帘幕、湿帘降温、管道加热、高压弥雾、正压变速送风及营养液消毒系统,实现智能化环境控制,继而通过新型设施及装备的应用,进一步延长北京工厂化温室生产番茄的生长周期,促进产量的提高。

  京瓦园艺中心科技示范基地除了展示智能连栋玻璃温室,还有引入新设备、新技术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设施的生产类型。在日光温室中见不到砖墙或土墙,使用的是新型的保温材料,设计理念是借用牧区“帐篷”保温的原理来设计温室,结构与普通砖墙温室基本相同,土建施工少,不破坏耕作层,土地利用率较常规砖墙温室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而且宜机化程度高,跨度以12米为主,空间大,同时采用装配式结构,工厂化生产、一体化安装,较常规砖墙温室建设工期缩短40-60%,造价低,建设成本较砖墙温室降低近30%。

  塑料大棚单栋跨度24米,适宜机械化操作,土地利用率达到80%以上,同时增加双侧配保温被,冬季也能进行蔬菜栽培,有效生产时间较常规大棚增加25%。主要集成番茄及叶菜无土栽培模式,尤其在叶菜生产上,引进移动管道栽培系统MGS(Mobile gutter system),可实现可变密度栽培、管道自动传输及自动清洗消毒。通过新型设施、移动栽培管道、自动清洗装置、优新品种及水肥调控技术的集成,解决了冬季塑料大棚不能生产的问题,生菜实现周年生产,预计周年可生产8-10茬,产量达到45千克/平方米。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正高级农艺师雷喜红介绍:“我站在该园区开展工作后,研究了9项关键技术、构建了5套现代化生产技术模式,产量较相同模式提高5%以上,设施蔬菜产量实现新突破,其中工厂化番茄产量达到46.4公斤/平方米,水培叶菜产量达到43.2公斤/平方米。并在全市建立示范点11个,示范面积310亩,相关技术及品种、模式辐射至京郊设施蔬菜生产,辐射面积5240亩,带动增收1000万元以上。”

  京瓦中心负责人范学斌主任介绍说,京瓦中心定位于集战略咨询、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展示示范、国际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借鉴荷兰“金三角”合作模式,以强大产业服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服务于产业,打通科学到产业“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目前已有国内多个部委、北京市、上海市、浙江、河北、河南省等相关农业单位到此考察学习。京瓦园艺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已成为示范窗口,不断促进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技术输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