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屯镇焦庄户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这里远离城市喧嚣,环境恬静优美。村西南有潮白河支流——金鸡河流过,这样一来,使村庄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景象。焦庄户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紧抓发展新机遇,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打造红色民俗旅游村,引领村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焦庄户村全村共382户,1300余人。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焦庄户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利用地道、地雷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由于战绩卓著,顺义县人民政府于1947年10月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锦旗,并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挥楼上。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2013年5月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弘扬红色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让前来参观的各方游客进一步了解焦庄户,经市区两级批准2005年建成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新馆,展馆参观区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冀东抗战燃烽火、人民战争建奇功、今日顺义更美好。全方位展示了焦庄户村从抗日战争以来不同时期发展原貌。
焦庄户地道是平原地区人民同日本侵略军作战中逐渐形成的。开始时只修建了一些独立的隐蔽洞,只能隐藏两三个人。后来,随着斗争的开展,不断地总结经验,将洞与洞之间挖通,形成了地道。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采用中国北方农村传统的四合院设计风格,以青色为主色调。供游客参观的地道为830米。为更好的展示当年的战争历史场景,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恢复了30米原始地道。
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传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学习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组织领导战斗的光辉历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支持下,于2022年7月1日在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推出“民族先锋
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英烈事迹展”主题展览。着重展示了抗日时期顺义地区革命先烈拼搏的英勇,不朽的功勋;更好的传播抗战史知识,进一步弘扬抗战文化。
2013年11月,焦庄户村史馆建成。村史馆生动的展现了焦庄户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进取发展的心路历程。村歌《焦庄户我为你自豪》,唱出了焦庄户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幸福生活。此外,焦庄户村最广为人知的是著名作家浩然曾在这里居住,并以村里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创作了《艳阳天》、《金光大道》等文学作品。
近年来,龙湾屯镇依托焦庄户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和舞彩浅山开发的新机遇,采取“红色+”的发展模式,即:红色+绿色生态,把红色旅游与浅山生态涵养的基本功能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红色+民俗文化,以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地道战浮雕墙、红色文化一条街等景点为载体,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旅游元素,打造红色民俗旅游;红色+教育基地,将镇域红色资源进行有效串联,打造集党史学习教育、党性教育、廉洁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逐步壮大龙湾屯镇乡村振兴步伐。
焦庄户地道战浮雕墙位于地道战遗址停车场的北侧浮雕墙是在2015年抗日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下,由雕塑大师董祖饴先生携雕塑家果跃、程继东实施创作的。总长100米,高2米,有185个人物形象,由青铜铸造,重量达10余吨。浮雕共分为7个部分,分别为:青纱帐抗日、太行山抗战、论持久战、地道战全景、人民第一堡垒、民俗与历史、舞彩浅山美好未来。
红色文化街位于村展览路,由146块版画组成,每个版画长2.4米,高1.2米,用漫画和文字的形式讲述抗战故事,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红色文化街版画内容有四部分:抗战历史背景介绍、地道介绍、民兵自建和生产自救。
焦庄户村依托特有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将村里的民俗接待办得有声有色,现有四星级民俗户9家,三星级民俗户17家。2019年利用区旅游委民俗旅游村奖励资金,村集体为民俗旅游接待户统一设计安装户外标识、配发统一标志餐具、床上用品等,提档升级民俗旅游接待水平。2021年9月投资900余万元实施抗战民居修缮工程,同年10月投资93万元修缮焦庄户排水沟450米。在焦庄户,您可以参观地道遗址,看地道战电影,听抗战史,还可以吃窝窝头、玉米渣粥和咸菜等“抗战饭”,参观抗战民居等。焦庄户人用依托民俗旅游产业,擦亮了村庄名片。
2003年,焦庄户村被北京市农委、市旅游局确定为市级民俗旅游村;2003年9月被确定为北京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又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保留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入选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并被评为首都文明村;同年通过市级第一批美丽乡村创建验收工作;2020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现在的焦庄户村民再也不用钻进黑漆漆的地道避险,或为生计发愁。村民们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开起了农家乐,搞起了民俗旅游,丰富文化底蕴,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