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有力武器,它的安全使用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然而作为一柄双刃剑,如何规范的使用农药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其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药产品的“诞生”环节就已经开始了。这就是国家实行的农药登记制度,而且除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们的身体健康之外,这项制度还保护农作物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未经登记的农药是不允许使用的,但是农药登记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进行农药登记,什么样的农药产品能够通过登记审批,进行生产、销售和使用呢?农药登记到底如何为我们提供保障?
总得说来,农药登记是基于一组系统性的科学试验,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的评价。
第一关:这组试验首先是产品化学试验,对产品的化学性质等内容开展试验。要明确农药产品中有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出来组成农药产品的组分,以及在这一个产品中各组分都有多少。还需要评价这些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有没有腐蚀性、会不会爆炸、什么情况下储存起来更稳定,能不能保持均匀性等。还要提供出来农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就是产品的各项指标要求是什么,怎么开展测定,来保障能够在生产中获得合格产品。
第二关:接下来是药效试验,要对这个农药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试验评价,防治某种作物上的特定病虫害,效果如何。使用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药害,用后对于防治对象会不会产生抗性等。
第三关:还有农药残留试验,就是农药用在作物上之后,在规定的使用次数和使用剂量下,残留在农产品中的农药母体和代谢物都有多少,还要进行风险评估,确保人们长期食用使用了这种农药后的农产品仍然是健康的、安全的。
第四关:第四组试验是毒理学试验,通过科学的动物试验,评价农药产品经口、经皮、吸入、眼睛刺激性等毒性,是否存在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有没有内分泌干扰作用、是否会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还要评价农药使用过程中人暴露在施药环境中的风险等。
第五关:最后还有环境影响试验,需要评价农药产品使用后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的消解情况,对于蜂、鸟、鱼、蚕等有益生物是否会有危害等。
只有按规定完成上述科学试验,试验结果经评价后符合要求的,才准予登记。这些试验科学就相当于农药产品的“产前检查”,只有安全了,才能顺利“诞生”。2024年5月9日数据,全国资质在有效期内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有181家,北京市目前资质有效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20家,占全国总数的11%。北京市每年组织对全部在京试验单位的全覆盖检查、指导,严格要求其保障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不断提高试验的规范性、科学性,做好农药登记上市前的“科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