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粮食作物创新团队不仅在粮食稳产增产方面持续发力,在农业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团队中种养结合技术研发岗位专家以“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就地消纳、循环利用”为工作理念,建立种养结合示范点,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设备,让令人烦恼的畜禽“粪污”变成农田土壤喜爱的“粪肥”,不仅解决了畜禽粪污消纳问题,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为粮食的稳产丰产提供地力保障,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在顺义区金鑫农业园种养结合示范基地内,牛儿的哞哞声和机器的轰隆声交织在一起呈现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该园区养殖肉牛5000头左右,种植冬小麦-夏玉米1万余亩,养牛产生的牛粪通过密闭式罐式发酵设备,与其他农林废弃物协同加工制作成有机肥,通过粪肥撒施设备再回用于农田,每年产生约3万吨粪便,全部加工成肥回用于农田培肥地力,园区内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1g/kg,粮食产量较当地平均产量高出8%~10%,实现了园区内部的种养循环。园区负责人说:“之前我们这牛场产生的粪便就在地头堆放,等自然发酵腐熟后撒到地里,一赶上下雨天,粪水就到处流,周围杂草重生,根本没法走人,还影响半块地的粮食生长,环保检查的时候也是不合格需要整改。现在好了,粮食团队种养结合技术研发岗位专家在这建立了示范点,这几年引进来密闭式罐式发酵设备、有机肥撒施设备,牛粪发酵还田再也不是愁事了,发酵过程更环保、更科学,撒肥还田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在冬小麦-夏玉米倒茬过程中也可以撒一批有机肥了,粮食产量有了保障,土壤也是越来越肥沃了。”
同样受益的还有延庆区张书安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近些年创新团队依托该合作社建立种养结合示范基地,据团队专家熊波老师介绍,该基地与当地生猪养殖场合作,将粪水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还田标准,合作社负责将粪水拉运、撒施到农田中。延庆地区春季容易干旱,粪水的施用既起到了补充养分培肥地力的功效,又起到了灌溉补水,便于春季播种补墒用,一举两得,同时也解决了养殖粪污消纳的问题,实现了区域范围内的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近几年粮食创新团队项目的实施,配套了有机肥发酵设备、有机肥撒施设备,解决了种养循环关键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的问题。种植主体对有机肥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养殖场、种植主体、废弃物处理主体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近些年北京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9%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稳定在95%以上。接下来,将继续开展种养结合技术模式、运行模式、装备配套研究与推广应用,坚持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