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北京市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相关专家带领研究团队来到了位于房山区石楼镇支楼村的北京鸿泽嘉园种植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种植方舱,开展食用菌智能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服务,指导种植园区开展食用菌生产精准控制和反季节生产,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保障节日期间供应,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北京鸿泽嘉园合作社是房山区一家专门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食用菌有榆黄菇、平菇、小白平、玉木耳、黑木耳、粉红平菇、鸡腿菇、香菇、黄金针菇等10余个品种,主要生产高品质食用菌,供应物美、华联、幸福等超市。春节前夕,鸿泽嘉园合作社种植的榆黄菇陆续进入出菇期,创新团队在不影响基地生产的前提下开展试验研究并优化食用菌的生长模型,实现食用菌生产的流程优化和智能控制,促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
研究员在方舱研究工作现场
“在农科院多个团队专家的支持帮助下,进行了食用菌生产精准控制和反季节生产,我们基地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生产的栽培工艺流程,食用菌的产量上去了,质量和品质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市场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智能方舱菇房能够让食用菌在稳定、可控的环境里出菇,提高了食用菌生长的整齐度,使生产持续性大大提升。同时,实现了在方舱里一个月出2茬菇,极大地缩短了出菇时间周期,节省了生产成本,使用它每棚可年增收10万多元。该项技术一次投资、长期获益,可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此外,春节期间,合作社针对市场需求,适时推出了食用菌精品礼盒,有红色的金耳、黄色的榆黄菇、白色的小白平、褐色的香菇等,可谓品种丰富、营养健康,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目前,鸿泽嘉园合作社食用菌年产量已达700吨以上,产值上千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创新团队深入合作社开展技术研究和服务
据悉,近几年,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的支持下,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技术专家走出高墙大院,与京郊30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紧密的技术合作,不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为全面推进北京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合作社生产的食用菌礼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