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月,我们迎来了第三个节气——惊蛰,随着温度逐步回暖,这个时候大棚内气温上升比较快,特别是在中午时分,棚室温度能达到25℃,及时监测棚室内情况,通风降温变得尤为重要。
在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东白岩村蔬菜基地,密云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大棚内安装的“环境信息采集器”使用情况,并向农户询问使用效果。
如今在河南寨、东邵渠等镇的大棚里都悬挂着一个个“蜂巢”,“蜂巢”的中间还长着“眼睛”,这个设备就是“环境信息采集器”。在这些“眼睛”的背后都蕴含着高科技,它们可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精确、稳定的对设施内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进行测量,再将数据传输到种植业综合管理平台和物联网中台,菜农只要打开手机中的“24农服”小程序即可实时查看农作物信息,不用下地就知道如何对大棚进行管理,真正实现“云端”数字化管理。
为了让种植人员更好的掌握此项技术,密云区农业农村局做足功课,除定期对园区负责人和农户进行集中培训外,还组建了技术指导微信群,技术人员24小时在线解答问题,对疑难问题更是及时到园区进行现场指导。
如今,密云区通过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对传统菜田提质升级,全区6195亩土地618个温室大棚都已经安装了“环境信息采集器”,与此同时,密云区积极建设“智能自动化控制组合”试点,依靠智能感知设备及物联网云平台,实现自动化调控温室大棚,打造智慧温室,为增产增收增加科技助力。
北京美丽乡村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