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首都之窗

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首页 > 首页 > 详细页

通州于家务乡果村村民增收“一茬接一茬”

  “您忙着,我到棚里把黄瓜收了,眼瞅着就快拉秧了,赶明儿再种上西红柿和豆角,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果村60岁的村民蔡金剑在村口和街坊寒暄两句直奔蔬菜大棚。

微信图片_20200708194225_副本

  芹菜喜获丰收。(资料图) 记者 唐建/摄

  果村,位于于家务乡东南,被誉为京郊芹菜第一村,有四十多年的芹菜种植史。近年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还扩大了生产规模,村民专心种菜、村里负责销路,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下午两三点钟,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蔡金剑和春秋两季一样准时到蔬菜大棚里干活儿。“眼下,黄瓜还能再收两茬,棚里得天天盯着。”蔡金剑一边说着一边忙着采摘黄瓜,收获的笑意总是写在脸上。

  蔡金剑说,他家有3个蔬菜大棚,今年春天时收获了4万多斤芹菜,虽然受疫情影响销路受阻,但在区、乡、村三级协调帮助下,所有芹菜销售一空,一共卖了6万多块钱。

  “种菜能挣钱?搁在过去谁敢想!”种了半辈子菜的蔡金剑坦言,二十多年前,和他一样的许多村民主要靠种玉米、小麦为生,那时候没有大棚,只能种一些时令蔬菜,规模小、价值低,一年的收入也就几千块钱。

  “芹菜村”,不止于芹菜。

微信图片_20200708194236_副本

  菜农采摘黄瓜。记者 唐建/摄

  蔡金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9月种上芹菜,来年3、4月份收获,几个月的空档期再种上黄瓜、西红柿和豆角,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拿今年来说,黄瓜和西红柿都是大丰收,卖了5万多块钱。”蔡金剑指着另一个刚下苗的西红柿大棚信心满满,这一棚肯定也差不了。

  念好“蔬菜经”,走上致富路。

  据果村党支部书记赵士生介绍,十几年前,根据本村农业生产现状,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对村内各块土地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土地调整,把散包农户的农田土地以补偿形式返租到村委会,离村远的、地薄的地块对外流转承包出去,离村近的土地则确定为蔬菜种植区域。而后再加大配套设施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引导村民从低收入的粮田种植转向到高收入的蔬菜种植上来。

  “几年时间下来,全村大棚、小棚、露天菜地连成了片,也有利于管理和销售。”赵士生说,村民的收入多了,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如今,全村半数以上农户都种芹菜,年产量200多万斤,有各类大棚660多个,面积400多亩,2019年农户人均年收入达2.8万余元。

  记者手记<<

  念好“蔬菜经” 走上致富路

  于家务乡果村,有四十多年的蔬菜种植史,而同样是种蔬菜,四十多年前是贫困村,今天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农民增收致富关键靠的是产业发展。果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引导村民从低收入的粮田种植转向到高收入的蔬菜种植上来。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果村打造成了京郊芹菜第一村。

  果村的村民们,念好了“蔬菜经”,走上了致富路,也让他们看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希望。也许不久的将来,果村就不再只是京郊芹菜第一村,而能成为更多更广更富裕的第一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网站是否继续?